返回一千五百四十一 焚书(3 / 4)  东汉末年枭雄志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定与和平,粮食减产的大环境之下,一旦魏帝国崩塌,战乱带来的死亡人数会远超东汉末年。

    郭鹏四十年的奋斗就全部白费了。

    郭鹏一直都很认同一句话。

    生产力水平不够的时候,千万别想着变革社会性质,否则,社会就该崩溃了。

    万般问题的根源,其实都可以归咎到社会生产力的问题上,生产力要是足够了,共同富裕了,那么就该天下大同了。

    但是问题就在于,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是一个超大的命题。

    从农业时代过渡到工业时代,社会生产力天翻地覆的变化,所需要的可不仅仅是一台蒸汽机啊……

    就算是一台蒸汽机,从实验室到可实用,期间又跨越了多少艰难险阻呢?

    而且有一台可用的蒸汽机,就要有质量过硬的工业品质钢铁。

    质量过硬的工业品质钢铁又需要炼铁技术的发展,同时也需要炼焦技术的发展,要高炉炼钢,又需要耐火砖。

    中间会涉及到相当程度的化学知识,需要这套化学理论完全成熟,成为可用于生产的技术。

    而每一套成熟的技术后面需要一整个成熟的可量产产业,每一个可量产产业的形成还需要自己的规范,自己的管理模式,自己的经营模式,背后又是无数的利益牵扯。

    当然少不了的还有巨额的原始资金投入。

    更重要的,是社会需求。

    社会有需求,才会产生市场,有了市场才会有人消费,产生利润,这个产业才能发展下去,继续创新。

    郭鹏坐在小亭子里,认真的思考了一下如果现在的魏帝国拥有火车会是一种怎样的场景。

    当然是很有好处的。

    军事上很有意义,军队的行动、物资的投放效率将会得到空前巨大的提升,魏帝国可以近乎完美的掌控自己的国土。

    讯息传递的速度也会变得很快,政府行政效率会大大提高,中央集权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商业层面也会大大减少商业运输的时间成本,也会大大提高商业效率,绝对是商人的福音。

    好了,魏帝国最精英和最有财富的一群人已经充分享受到火车的便利了。

    然后占据绝大部分人口数量的平民百姓呢?

    他们……目前来说需要用到火车吗?

    他们用火车干什么呢?

    火车对于平民百姓最大的意义应该在于方便经商和方便外出打工,但是以魏帝国的商业发展水平和手工业发展水平来说……

    好像意义不大。

    魏帝国的商业发展水平和手工业发展水平吸纳了多少人口?

    嗯,反正不多。

    其他耕种土地的农民们需要火车吗?

    他们用火车干嘛呢?

    观光旅游?

    走亲访友?

    以他们普遍的财力来算,他们能付得起乘坐火车的费用吗?

    魏帝国有严格的户籍制度,外出需要路引。

    平民百姓大部分的时间需要用来生产,春季耕种,夏季除草除虫,秋季收获缴税,只有冬季稍微闲暇一些。

    但是闲暇时间时不时地有徭役要负担,青年男子还有兵役要负担,少年儿童再怎么也要进学。

    而且他们都有土地,都有家,城乡收入差距也不是那么大,好像并没有迫切的进城务工和从商的需求。

    就算进城也是去距离最近的县城,而不是东南沿海的大城市,所以并没有大规模迁徙的需求。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土地亩产数量太低了。

    忙活一年到头,打上来的粮食交了税以后养活几个熊孩子还是有些难度的。

    逢年过节扯几块布做件衣服吃点好的就是最大的幸福了,花钱坐火车到外地,光吃粮食不挣钱养孩子……脑子有泡?

    如此看来,平民百姓估计是指望不上了。

    只靠精英人士和最有钱的那么一小撮人,能摊平研发成本、火车运行成本、铁路修筑成本和后续的养护成本吗?

    官员公务出行肯定不能自费,军事方面的运输肯定也不能让军队士兵掏钱不是?

    所以这成本还是要算在商人头上。

    那一张票要多贵啊?

    万一比马车长途旅行还要贵的话……会有那么多人坐火车吗?一车厢能拉满不?

    如果这群人都不能摊平成本实现盈利,那么政府就要不断地往里贴钱,贴钱,贴钱……

    以魏帝国主体为农业税收辅助为商业税收的财政收入模式,打造遍布魏帝国国土范围之内的铁路线,维持运行,能支撑多久呢?

    火车带来的利益和付出的代价,二者能够找到一个平衡点吗?

    郭鹏认真的思考了一下,觉得还是研究一下怎么提升土地亩产好了。

    这才是真正在提升生产力不是?

    耕作技术,耕作效率,耕作面积,以及肥料,这一系列行动所瞄准的提高粮食亩产的目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