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08章 马谡背锅诸葛亮起疑心(2 / 2)  从水浒开始的好汉之旅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章

    “或许,让丞相早日从前线退下来,也是一件幸事吧!”

    马谡心有戚戚,一时间竟对曹军那册子少了一些抵触心理。

    “先生,我也有一册,请你一观。”

    “哦,快快呈上来。”诸葛亮见马谡说得慎重,也来了兴趣。

    从马谡手中接过册子后,摊开在案台上,快速的浏览起来。

    只是才看了几行,眉头便皱了起来。

    “幼常啊!这册子是你所写?”

    马谡行了一礼道:“正是学生所写,不忍先生太过劳累,全是学生一片肺腑之言。”

    诸葛亮不置可否的摇了摇羽扇,又继续往下看。

    曹军册子中的内容,简单概括,只有3条内容。

    其一,便是点名了北伐的原因。

    自古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蜀汉乃汉室正统,讨伐篡汉之贼,匡扶汉室乃分内之事,所以北伐还要继续;

    这一点诸葛亮深以为然。

    其二,则是点名了诸葛亮对如今蜀汉的重要性。

    可以说,诸葛亮在,蜀汉在,诸葛亮亡,蜀汉亡。

    正是如此,才不能事必亲躬。

    而是要修生养性,好好活着。

    如今诸葛亮才40多岁,若是保养得当,还能活个二十来岁没问题。

    可保蜀汉二十年无忧。

    退居二线后,可顺便考验提拔年轻将领,也让蜀汉后继有人。

    这一点让诸葛亮深存疑惑。

    其三,点出了决定北伐成败的原因。

    北伐之难度,并不全在前线是否指挥得当,而在于粮道是否畅通,后方政权是否稳定。

    据曹军所知,诸葛亮三次北伐(正史中是5次北伐),次次被粮道所困,十成战力,也只能发挥出六成。

    这才是影响北伐胜败的关键。

    而后方政权是否稳固,也能决定前线将士能否一心杀敌,无后顾之忧。

    此时的蜀汉,诸葛亮虽大权在握,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藏漩涡。

    三股政治势力互相交错在一起。

    首先是本土势力,又称‘益州集团’;

    其次是刘璋旧部,又称‘东州集团’;

    再次便是跟随刘备入川的一伙人,统称‘荆州集团’。

    三股势力互相倾轧,如今已交错在一起,稍有不稳,则会动摇蜀汉根基。

    如今的尚书令,同是刘备托孤大臣的李严,便是‘东州集团’的代表人物。

    若要再细分一些,其实还有第四派,那便是投降派。

    以马超、马岱、王平、姜维等人为代表人物。

    这些人与曹魏王朝有着极大的仇恨,比较偏向于荆州集团,对建功立业,北伐热情较高,基本上可以算作荆州集团的一个附庸。

    诸葛亮看完后,心中好似被人塞下了一团冰镇西瓜。

    又捧起竹简看了第二遍,其后久久不语。

    马谡独自立在一旁,心中也是忐忑不安。

    良久后,诸葛亮才长长叹了一口气,面色严肃的问道:“幼常啊!你和我说实话,这册子确是你所写?”

    马谡纠结的耸了耸肩,随后毅然拱了拱手,咬牙回道:“确是学生呕心沥血三日,方才写出来,觉得于我大汉有益,于北伐有益,这才呈上来。”

    诸葛亮一声不响的端详了马谡片刻,想从他那看似平静的脸上察觉出一丝端倪。

    过了一会,诸葛亮突然轻声一笑,改变了方略。

    既然强问,问不出名堂,不如换个思路。

    “幼常啊!你我相识十来年,我知你胸中有韬略,但此册子中的建议,却是你写不出来的。”

    “倒不是我小看你。”诸葛亮换了换语气,又说道:“至街亭一败后,你大多数时间以沉默寡言相对,比以前更沉稳了,如此大胆冒进的内容,断然不会出自你手笔。”

    “你既不说,必有苦衷,那我便猜上一猜。”

    “可是尚书令李严的手笔?”诸葛亮一边猜,一边观察马谡脸色。

    见后者脸上表情波澜不惊,立在原地一动不动,也觉得不是李严手笔。

    李严素来与他不合,态度倨傲,以他如今的身份地位,就算对北伐不满,有所建言,也会直接呈于陛下,再由陛下转交于他。

    断然不会让马谡转交,有失身份。

    “既不是李严,可是蒋琬?”

    李严是刘璋旧部,东州集团的代表人物。

    而蒋琬则不同,也算是荆州一派。

    若是他要上册,定会亲自呈于自己,也不会让马谡转交。

    除了这两人外,还有什么人能写出如此全面系统又如同尖刀一样犀利的建言呢?

    “莫非是军中大将?”诸葛亮眼睛一亮。

    在心中默默估算了一番。

    若是来至军中,那范围就小很多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