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04章 为国为民(2 / 3)  宋士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耿南仲书房中,耿南仲、秦桧、唐恪、张叔夜,还有新晋的太原知府李若水,几人聚在一起,坐茶论道,针砭时弊。几人之中,以耿南仲位高权重,而又年龄最长,也是历次议政的主持。

    “耿相,想你我道德文章,满腹经纶,在这朝堂之上,还不如一介武夫,当真是道德沦丧,世风日下,让人可悲可叹。”

    唐恪的话,立刻引起了旁边秦桧的一声叹息。

    “王松手握数万大军,势若藩镇,若不尽早分权收权,恐怕到时朝廷有覆国之危。李侍郎,不,李知府,今日邀你前来,也正是为了王松之事。”

    场中诸人,耿南仲和王松一贯不和,势成水火,已是公然撕破了脸皮,没有调和的可能。以耿南仲睚眦必报,嫉贤妒能的一贯作风,不报复回去,不符合他的个性。

    御史中丞秦桧和王松私怨更甚,也代表了朝中士大夫们的立场。朝廷以文制武,严杜武夫当政,王松不仅位极人臣,更是手握重兵数万,秦桧、唐恪之流,自然不会袖手旁观。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属于士大夫们的奶酪,怎能由武夫分走!

    被邀前来的新任太原知府李若水,和王松没有什么个人恩怨。他本人乃是清流,对王松自然不会感冒。

    李若水有自己的顾虑,风雨飘摇的大宋朝廷,好不容易喜事连连,还需要王松这样的武夫攻城略地,恢复旧地。

    张叔夜是大宋官家的宠臣,枢密院签事,虽然低于王松,却是有大学士的头衔,乃是堂堂正正的文臣。

    “王松手握重兵,的确应该收其兵权。以王松之能,统四万精兵,恐怕是天下无敌,江山尽入其手。”

    李若水思索道:“下官去太原府上任,到时定和王松好好谈谈,节制兵权,付于朝廷,相信王松自会斟酌。”

    看到耿南仲的眼光看过来,张叔夜也是朗声道:“诸位相公无须担心,我张叔夜自然是为朝廷安危着想。王松的兵权,必要归于朝廷。各位可以安心。”

    他身为天子近臣,煌煌士大夫,自然要为君王设身置处。王松独掌兵权,不但是秦桧和耿南仲等人,他心里也是忧心忡忡。

    朝廷一半以上的精锐,掌握在王松一人手中,对朝廷和君王,绝不是一件好事。

    房中众人都是放下心来,纷纷点头称赞。秦桧笑道:“张学士这样一说,在下可就放心了。”

    耿南仲也是点了点头。河北有宗泽,河东有张叔夜,李若水,粮草辎重有朝廷掣肘,还怕他王松翻上天。

    “不过……”

    张叔夜继续说道:“王松之军权,还须徐徐图之,千万不可引起军中骚动,以免被金人利用。”

    “张相公所言甚是,下官担心的也是此事。”

    李若水点头道:“忠义军除了王松及其心腹,军中将领不宜株连过甚。若是变化过大,难免军心浮动。各位相公要慎之。”

    李若水、张叔夜告辞离去,房间里只剩下了耿南仲、唐恪和秦桧几人。

    “耿相,你意下如何?”

    唐恪看着老僧坐定般的耿南仲,小心翼翼地问道。

    “官家对王松虽有戒意,但依然是宠爱有加,拖延皇太子上任便是明证。老夫劝过官家几次,反而被屡次呵斥,忠言逆耳,若如此下去,我大宋危矣。”

    耿南仲娓娓道来,面色平静,忠君爱国之切,让秦桧都不由得一愣。

    “老相公高风亮节,下官佩服之至!”

    秦桧故作诧异道:“耿相与官家始于微难,情深义重。官家又对耿相执弟子之礼,何以有今日之忧,莫非另有隐情?”

    金人围城时,耿南仲离君独逃,和赵构在相州勾勾搭搭,手握重兵数十万逡巡不进,致使东京城有覆灭之忧。 而同样艰险之下,王松却带兵入京,血战数场,解救东京城于将倾。

    一是大难临头独自飞,另一个是雪中送炭,不离不弃。赵桓没有贬斥耿南仲,已经是仁至义尽了。

    “耿相太过孤直,在官家心中,王松之能,上天入地,无所不能。我等这些老朽之臣,不及王松远矣。”

    “唐相公,不可妄自菲薄。王松手握重兵,这些话传到了他口耳中,万一引起军中哗变,岂不误了朝廷大事!”

    二人一唱一和,倒是相得益彰,旁边的侍女都觉得肉麻,轻轻转过头去。

    秦桧眼神一转,低声道:“二位相公不必忧心。王松左右的悍将,都是江湖上的盗匪、强人,还有番人、契丹人,先拿他们下手,王松必定独木难支,其部自然会土崩瓦解。二位相公无忧矣。”

    耿南仲眼睛睁开,沉思片刻,轻声道:“就举荐张俊为河东忠义军监军,让他和秦相公你一起,好好的帮帮王松。”

    居京不易,尤其是张俊这样一个低等武官。他投于秦桧,结识耿南仲和唐恪,自然是唯耿南仲和秦桧马首是瞻了。

    秦桧肃拜道:“耿相放心就是!下官到了河东,一定尽心尽责,为国为民,不让朝廷和官家失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