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022章 科技和文明(2 / 3)  宋士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划,发明力量无法有力发挥。

    上层阶级的文人学士也普遍重文轻技,以文学为主业,很少有官方人员有兴趣钻研科学问题。

    中国古代的技术基本上都是经验技术,属于工匠文明,并且形成了强大的惯性,成为了一个无法逾越的文化形态。没有系统理论和基础学科支撑的民间发明,很难发展成为近现代科学。

    两宋时期,经济发展,尤其是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为了生存,不得不鼓励经济发展来维持朝堂的正常运转,这也使得国家工商业空前发展,贫富差别加大。

    宋室南渡,宋高宗赵构大肆迫害功臣,杀害武臣,苟安一隅,致使使国家统一大业功败垂成,集权专制空前。

    百姓压抑困苦,民族意识低下,朱熹为代表的儒家理学粉墨登场,“存天理,灭人欲”, “中庸之道”大行其道,认“天”不认“人”,道理逻辑归于权位,只认君父不认平等权益,“三纲五常”,儒家学说一反前朝历代道德说教的范畴,从礼仪甚至律法规范百姓的思想行为,强行灌输,严重禁锢了百姓的思维思想,扼杀了最重要的社会创造力。

    国家民族昌盛的根本,一在于民众的凝聚力、二在于技术的进步。

    大宋经济繁荣,科技水平发达,但朝廷专制腐败,贫富差别剧大,导致民不聊生,被凶蛮的游牧渔猎民族的铁骑所践踏。归根结底,百姓的凝聚力不再。而要恢复百姓的凝聚力,经济地位上的平等是百姓凝聚力建立的根本。

    大宋不限土地兼并,贫富差别巨大,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何来民众凝聚力一说?

    就如后世的满清顽冥不化,闭关锁国,在英国人的坚船利炮面前,大门洞开,甲午海战,又被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打得一败涂地。国家技术的进步,最重要是在于国民思想的开放。

    春秋战国时期,中华天文学、医学、特别是与劳动生产相关的物理等科学技术获得了前所未有、突飞猛进的发展,而这种科学技术的进步首先是得益于当时的“百家争鸣”的政治言论环境,而这种“百家争鸣”的言论环境又是瓦解打破旧的“井田”等奴隶主制度,建立土地私有化等封建制度的时代需求。

    中国自十二世纪以后,宋、元、明、清四朝,不遗余力地强化专制,扭曲儒家文化,朱熹的“三纲五常”更是为强化皇权集权提供思想支持,士大夫阶层更是成了为皇权利益服务的应声虫。

    禁锢思想,集权制民,上层腐朽不堪,百姓穷苦无依,上下脱离,一盘散沙,何来开启民智,富国强民,甚至富国强兵一说?

    王松就是要给这些人一个宽松的环境,让他们可以集中精力,心无旁骛的钻研这些“科学”上的问题,从“技术”形成“科学”。

    “天佑,金人荼毒百姓,时不我待。这一月造炮几许?”

    “回相公,按照现在的进度,一月可造重炮各五六十门,小炮100余门。”

    王松点了点头,三座铁厂,六座炼炉,速度基本就是这样了。

    看到火炮旁的胡杨两位师傅,以及一黑一胖两位工匠,王松青春笑了起来。

    “天佑,这两位兄弟,都是造火炮的吧,不然你也不会带他们过来。”

    “不瞒大官人,这两位兄弟都是去年招收的工匠。二位兄弟年纪不大,但技艺高超,在铸炮上颇有研究,小人特地带过来给大官人见一下。”

    河北之地,最不缺的就是铁匠。北宋五大炼铁之地,光是邯郸周围就占了三个,有手艺的工匠更是数不胜数,记忆高超者也是比比皆是。这也使得铁厂技术能力突出,造出来的兵器也是质量颇佳。

    火炮铸造,从炼铁、火药、成型铸造,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短时间谁也无法完全掌握。这两人一年时间能看重些门道,看来是有些本事。

    王松仔细打量了一下两个工匠,一高一矮,肌肉虬结,雄壮异常,手上骨节粗大,一看就是经年冶铁之人。

    “相公,高胖的叫刘宏津,冀州人氏;黑瘦的叫张学制,雄州人氏。”

    王松点了点头,思索道:“两位兄弟,抗击北虏,任重道远。我军新创,百事待兴,你二人就在军中效力,担任炮兵将领吧。”

    二人大喜,一起上前,抱拳肃拜道:“小人多谢相公!”

    众人下去,马扩上来,轻声问道:

    “相公,真的不和董先他们见面吗?”

    “目前不行,我复出的消息,暂时不要透露给任何人,我不想跟朝廷有任何瓜葛。”

    马扩点点头,惋惜道:“可惜了河北忠义军的数万精兵。相公若能把他们掌控在手,何愁番贼不灭!”

    “打铁还需自身强!”

    王松冷声道:“从现在开始,我和大宋朝廷一刀两断,大家井水不犯河水。我忠义军还是忠义军,宣抚司还是宣抚司,只是不受大宋朝廷的节制而已。”

    马扩暗暗吃惊。王松这一来,摆明了是要羞辱大宋朝廷。

    大宋朝廷把他立为“谬忠”,不褒不贬,他直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