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031章 舆论(2 / 3)  宋士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皇帝,就没有几个人对女真人有如此见识。

    打了数年交道,打仗也有数年之久,但要说如何对付金人,金人如何之强,整个大宋朝廷,都还停留在表面,无人有更深的认识。

    如朝廷“六如给事”李邺鼓吹金兵如天神的 “人如虎,马如龙,上山如猿,下水为獭,其势如泰山,中国如累卵”,以及“四尽中书”王孝迪的“男子杀尽,妇女虏尽,公室焚尽,金银取尽”,这位“破奴”就以不屑的轻描淡语所总结。

    “金人之强,士大夫尽畏之如虎,余谓之时无英雄,使竖子称雄。倘若中华之士皆有勇气抗击番贼,即便人手一杆锈枪,一把钝刀,犹能痛击番贼,驱除鞑虏。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敌之责……”

    文章还拿忠义军屡屡挫败金人作为例子,号召百姓奋起抗争,不做亡国之奴。

    大宋刊印业发达,书坊到处都是,但要说一时达到兴盛,广为流产者,上至达官贵人,下到黎明百姓,就是这几份薄薄的连载报纸«警世钟»了。

    谁也不知道报纸从哪里来,这位破奴兄又为何人,朝廷也没有明令禁止,这报纸毕竟是鼓舞百姓抗金,减轻的是朝廷的压力。士大夫、地方官员虽然恼羞成怒,也不敢公然抓人,毕竟他们做了这么多见不得人的事情。

    于是乎,那些气急败坏的士大夫们、做贼心虚的贪官污吏、底气不足的武将禁军,只有缩起脑袋,扮起了鸵鸟,装作听不见外边的流言蜚语。

    «警世钟» 或三五日一出,最长也间断不过六七日,市面上沸沸扬扬,落的是满城风雨,人人皆知。

    “好!好一个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敌之责!”

    睿思殿中,大宋天子赵桓看着手中的«警世钟»,不由自主地叫出好来。

    赵桓近日的心情不是很好。自从这王松死后,朝廷编练的新军是一批不如一批。武臣懈怠,文臣不知兵,再加上酷暑时节,金人退去,人人都留恋于丝竹美酒,勤于政事者没有几人。

    他在朝议上提出趁金人退去,恢复失陷的河间府、真定府,竟招来诸位大臣的一致反对。

    这些个文武大臣,尤其是这些士大夫,只要提出恢复失地,就百般阻挠,像割他们身上的肉似的。不过想想也是,打仗要出钱粮,还不是从他们这些大富豪身上出,就难怪他们对此毫不热心。

    “官家,这报纸在东京城可是人人皆知,百姓抗击番贼的心气都很高。这对朝廷抗击金人,可是大有裨益呀!”

    旁边的宦官高问看到皇帝颇为激动,赶紧上前恭维道。

    赵桓点了点头。如今这东京城中,士人、百姓聚集在一起,谈的大多数都是这份报纸,聊的也都是其中刊载的内容。

    太学生们自发组织起了一场辩论赛事,讨论宋、金双方的优劣,如何克敌。辩论到了最后,双方谁也不服谁,大大出手,上百人受伤,还有几人差点丧命。

    赵桓不由得摇了摇头。想不到如今这太学生,也是个个性裂如火,只是不知道,他们打起架来,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不过民间百姓抗金的热情倒是高涨,这也使得赵桓莫名的欣慰。正如这位“破奴”兄所说的一样,若是人人奋起抗击,番贼又岂能猖獗!

    “破奴”!只可惜王松死了,否则若是有他在的话,自己又何须日夜担忧,金人再度南犯。

    “这是最新的报纸吗? 下一期的还没到吗?”

    赵桓翻看起桌上一叠叠的旧报纸来,这«警世钟»的连载,他都一期不漏地保存完整,上面的许多观点他也会经常和皇后等人讨论。有时他也会拿到朝堂上去和大臣们探究,只可惜大多数人都是装聋作哑,敷衍其词。

    看到皇帝发问,高问赶紧回道:“官家,这是今日清晨买的报纸,最快的也要两天以后。不过宫里已经让外面的人注意了,只要报纸一到,必会马上买来给官家过目。 ”

    现在这报纸红极一时,若是没有去早点购买,恐怕会被早去的人买个精光。

    想到了王松,赵桓好像想起了什么,突然问道 :“ 张横、耶律亘、林风,还有王伦、欧阳澈等人,都还关在牢里吧 ?”

    “欧阳澈调往广州、陈东调往雷州。张横、王伦关在大理寺的大牢里,林风和耶律亘还在太原府的大牢,正在等候官家的发落。 ”

    “有什么可发落的,本就是无罪之人。 ”

    赵桓脸色微变,随即沉思道 :“ 传旨给大理寺以及太原地方官员,无论是关在牢中的张横、王伦、耶律亘、林风,还是贬斥在外的欧阳澈、陈东等人,任何人不得加害。否则朕就把他们贬斥到两河边关去,让他们和金人正面对垒。 ”

    高问赶紧应声下去。赵桓看了片刻报纸,眉毛竖了起来,狠狠拍了一下桌子。

    “这些个佞臣,若不是害得王松惨死,边事又岂会如此崩坏,朕又何必如此夜不能寐,如坐针毡!”

    大殿外,一个宦官竖起耳朵聆听,过了半晌,看到左右无人,这才轻轻溜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