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730章要将义理回归本源(3 / 3)  不一样的日本战国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章


    武家重礼,嘴上义理不断,骨子里就是唯利是图,为之奈何。

    林信胜说义银辛苦,这话义银爱听,可爱听归爱听,但要为君分忧,最重要的是找到解决的办法。

    儒家当年在天朝是如何挤掉黄老之道,成为帝王青睐的国学,难道真是凭借仁义两字?

    非也,儒生是用君权天授的理论舔爽了帝王,得到国教的地位。

    而今日,义银要看看林信胜能不能舔爽了自己,让自己为儒学而心动。

    他微微鞠躬,说道。

    “请先生赐教。”

    林信胜压抑心中激动,还礼之后,肃然道。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岛国武家之义理,虽然源于儒学,但含义却大不相同。

    义理两字出于礼记,义理,礼之文也。

    儒学常说微言大义,春秋笔法,善恶自有历史明证,所以才有舍身取义,留与后人评说之词。

    但武家之义理,却非如此。

    武家之义理始于遣唐使,天皇朝廷曾十二次使人遣唐,带回经典无数。

    但当时的天皇朝廷重佛轻儒,儒学经典多是佛教门徒代传,歧义众多,义理一说也因此被扭曲,只谈责任,绝非大义。

    而武家义理继承了这一说法,时至今日,依然是只知自家福祉,不知君国大义,令人失望。”

    义银思索着问道。

    “先生的意思,是要改造武家义理?”

    林信胜摇头道。

    “不是改造,是溯本求源。”

    义银摸摸下巴,有点意思呀。

    林信胜很清楚武家义理的底色,她断章取义,把礼记所言忠信义理的前半段忠信一截去掉,只谈义理之本源。

    这是在投机取巧,但正中义银的下怀。

    武家义理本就是义银起家的招牌,他的许多行为举止都被束缚在这个准则之内,导致许多武家反过来利用武家义理一说,限制义银。

    这事就恶心了,义理就像是一根无主的棍子,谁都能拿起来敲打一下别人。

    但如果把这根棍子塑造成只是义银才可以用的专属工具,那别人就只有挨揍的份了。

    义理改造。。不,回归本源,可能是一个釜底抽薪的好办法。

    义银是义理的化身,他的行事风格不能背离义理的范畴。

    但如果义理的解释权在义银手里,他完全可以打造出有利于自己的义理解释,那就爽歪歪了。

    这就像是某个天选之国把持了明主的解释权,那么别人到底是不是真的明主,还不是自己说了算?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