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55章:阴氏有子初纳赋(2 / 3)  春秋大领主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这条大河就那么横着,将神州大地一分两半。

    有夏一朝时代过于久远,并且能够挖掘的文物太少,很难去进行考究。

    殷商时期则是有着明确记载,殷商多次带着诸侯国在来回纵横大河两岸,末期甚至都打到大江(长江)边上。说明殷商时期就已经探索出泅渡的技巧了。

    现在很多诸侯国的控制范围分隔在大河南北两岸,必然是有成熟的渡河技术,不然一个国家的实际控制区不会是那样。

    晋国多次出兵南下,走最多的是“王野”靠近单公姬朝封地之旁一个叫“阴(平阴)”的地方。

    而“阴(平阴)”实际上是大河宽度比较短的一个河段,某些季节“阴(平阴)”的水位很低,相对而言也就比较适合过河。

    事实上,没有横跨黄河两岸的大桥之前,“阴(平阴)”一直是来往于黄河两岸的便利地点之一。

    那么,目前有横跨大河两岸的桥梁吗?答案是没有的。

    “孔子自卫反鲁,息驾乎河梁而观焉”这句话出自《列子》。

    很多人对上面那句话理解错误,以为里面的“河”就是黄河,“梁”是一座横跨黄河两岸的大桥。

    《水经注·济水注》记载:梁,水隄(堤)也。

    当然,“梁”在古时候也是“桥”的一种称呼。

    关键是孔子是从卫国返回鲁国,当时卫国在黄河北岸的领土早被孙林父带着“投奔”晋国,再来是卫国到鲁国的最佳路线是在黄河南岸。

    另外,孔子去卫国不可能不去卫国的都城“帝丘”游览,要回国难道还要跑去黄河北岸转个圈,再从黄河北岸进入鲁国地界?

    所以,孔子回国途径的河流要么是濮水,要么是济水,不会是从黄河北岸的方向回到鲁国,停下来观看风景的河堤只会存在于濮水或济水。

    等待有横跨黄河两岸的大桥出现需要到进入战国阶段,单跨和多跨的木、石梁桥已普遍在黄河流域建造。

    吕欢站在战车上远远地看着先期渡过南岸的士兵不知道在忙碌些什么,很快北岸这边的士兵也跟着忙碌起来。

    士兵们在干的事情是收回被水流带走的绳索,使之成为相对的直线。

    等待费尽千辛万苦将绳索拉到力所能及的程度之后,他们还需要找到能够固定好绳索的办法,完成做业才能使接下来的泅渡得到最大的安全保障。

    吕欢有了新的疑问,道:“为何不见船只?”

    宋彬严肃地说道:“我家制船之术得于吴,中原少有此术,你不可多言。”

    造船技术很高大上吗?就当下岁月而言,还真的就是一种十分高大上的技术!

    要说中原没有国家掌握造船技术太绝对,只是造船技术落后于南方国家会是一种事实。

    现在“东方世界”掌握靠谱造船技术的国家不多,去年打了一场有史记载最早水战的楚国和吴国,他们肯定是掌握了各自的造船技术。

    而诸夏这边的造船技术有史可查的在殷商末期:周武王跟八百诸侯会盟,率领四万五千名将士,用四十七艘大船从“孟津”抢渡黄河,推翻了殷商王朝的统治。

    造船技术在秦一统时期才迎来突飞猛进的发展(没特别出名的船),又到了西汉时期达到公元前岁月的某种巅峰(楼船),随后就要等到有宋一代再次迎来新机遇(福船),再来就是有明一朝登上全球最顶尖宝座(郑和宝船)。

    南下增援的晋军花了将近半个月才完成渡河。

    在这一段期间,吕欢见识到了军队搭建浮桥提供军队过河的技术,很怕死的等很多人从浮桥安全过去南岸,才在阴氏部队的保护下过去。

    他好奇问了问才知道浮桥不会存在太久,一旦上游区域出现下雨,水位上升或是水流速度增快,浮桥很快就会被摧毁。

    而浮桥其实就是木筏和舟进行支撑,上面铺上了木头排,又有绳索固定在两岸提供一定的保障。

    这样的浮桥不可能笔直成线,看去就是一个被拉扯成弯月的形状。

    “欢。”韩起到河边迎接国君,刚得知吕欢过来,拜见完国君就立刻找来了。

    “阿舅。”吕欢有模有样地见礼。

    宋彬以及另外的阴氏家臣随后向韩起行礼。

    韩起颇为高兴地说道:“欢亦能纳赋矣!此次可想立功?”

    其实,谁不知道阴氏真正领兵的是宋彬。

    一众阴氏的家臣立刻对韩起心生警惕,脑子里转的是怎么防止韩起利用吕欢染指阴氏军队的指挥权。

    个别联想力好的阴氏家臣,他们甚至要思考韩氏会不会干涉阴氏内部继承权的可能性。

    宋彬绷着一张脸迎向韩起,说道:“彬代我主、阴伯问候足下。”

    韩起比较明显的一愣。

    他当然听得懂“伯”是个什么意思,排行是伯、仲、叔、季嘛,也就明白“阴伯”特指谁。

    周王朝礼制:天子、诸侯的嫡子称“世子”。开始的时候世子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