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680章:大争再起(4K)(2 / 3)  春秋大领主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你欲如何?”

    士匄连犹豫都没有,直接说道:“不可使子产‘弄法’功成。”

    没什么意外。

    从国家的角度,郑国变法图强对晋国一是有利,长远角度则是对晋国有害。

    现阶段晋国在楚国的争霸游戏中用得上郑国,也就是所谓的一是有利。

    晋国不可能永远跟楚国纠缠不轻,不管是晋国在争霸中胜了或败了,乃至于是出现一个不败不胜的局面却是不再继续争霸,有一个强大的郑国当临时都不是好事。

    所以,长远角度思考下来,郑国变强对晋国明显是有害的。

    范氏却没想那么远,他们对郑国已经产生野心,哪能容忍郑国图强的嘛!

    士匄觉得自己大体上能了解吕武的执政方针,说道:“郑不可强,亦不宜过弱。我可驱之与楚相争?”

    吕武补了一句:“宋与楚乃世仇。我观吴亦败之不甘。”

    郑国弱吗?那是相对于晋国和楚国而言。

    换作卫国、曹国、等等一些三流国家对上郑国,一下子就会显得郑国很强大了。

    强或者弱,要列上相争的所有对象,不然单纯讲强弱就是在瞎几把扯淡。

    郑国和宋国是公认的二流强国。

    吴国有点不好单纯从国力角度来评价强弱,要看看他们到底有多会玩。

    宋国和郑国这两个二流强国再搭配一个不讲规矩的吴国,有中原霸主在后面虎视眈眈,怎么都能跟楚国掰一掰腕子的吧?

    士匄当然有那么想过,也就是让郑国、宋国和吴国能合作一块搞楚国。

    想法是有了,怎么去操作很考验智商,甚至关乎到交际手腕。

    现在没纵横家,该怎么不实际出力,单纯依靠一张嘴巴去“遥控”别人,没有成套的理论架构来支撑,一切从空白自己搞出方法,简直是太难了!

    范氏是玩“法”的。让他们整出一套又一套的律法框架是本职工作,将律法成型再自己使用起来都未必能百分百执行,何况是去玩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

    吕武一听士匄求助,怎么来让郑国、宋国和吴国听话,诧异道:“你乃中军佐,携伯国之势,有何难处?”

    有那能力就操作得大家都认为有必要,心甘情愿地去付出。

    不懂玩太复杂的操作,以势压人还不懂怎么玩吗?

    让吕武去制作出玩法的策略,再分出该怎么玩的步骤,到底是范氏负责,还是阴氏负责?产生了能够收割的利益,怎么处理?

    范氏肯定不想阴氏在南方插一脚,想平白无故得到阴氏的帮助,有点想多了。

    跟普通人为人处世的道理没什么区别,贵族与贵族的交往不是那么一回事,有来有往才能友谊长久。

    吕武送走了士匄,看着士匄的背影想道:“如果范氏玩不来,陷入泥潭对我也不是坏事。”

    这个跟什么吕武心理阴暗没什么关系,换作阴氏陷入泥潭的话,其余的卿位家族也会是那样的心态。

    毕竟,晋国的卿位家族既是合作也是竞争的关系,真不是什么关系上无比单纯的朋友。

    时间在大家都有事情做的过程中流逝。

    又是一年的秋去冬来,再迎来春暖花开。

    吕武一直捉摸不透自己所处的年代到底是公元前多少年,后来也就不再瞎琢磨了。

    在这一段时间里面,楚国对吴国的战争一直在持续。

    宋国那边给晋国递了消息,传闻中楚军进行了分散,大肆地攻掠吴国人的定居点,双方并没有因为第三次“芜湖之战”分出胜负而减少流血,相反是流的血更多了。

    这一次楚军表现得比以往的任何一次都要残暴,却也因为楚军的残暴而让吴人的抵抗更坚决。

    双方在森林之中,在山地之上,在河流驾舟,在农田泥泞,一处处都有互相搏杀的身影。总的来说,楚军的伤亡远比吴人更少。

    吴人后来不再跟楚军正面搏杀,搞起了各种零零散散的破坏和暗杀,包括在水源下毒,有预谋和计划地偷袭落单的楚军,或是趁着夜色放火什么的。

    “此等战事,见所未见也。”士匄觉得很震惊。

    除了吕武之外,其余人同样吃惊。

    那是跟他们理解中的战争属于完全不同的风格,过于血腥和残酷,再来就是乱成一锅粥了。

    中行吴问道:“郑、宋坐视吴国惨状?”

    楚国对吴国的用兵没有减少,相反是越投入越多,有点要将吴国从地图上彻底抹去的狠劲。

    士匄说道:“郑、宋皆被楚惊吓,不敢妄动。”

    他们为什么聚起来?不就是现在不允许吴国从地图消失嘛!

    没有了吴国在边上一直给楚国捣乱,难道要指望郑国或宋国像吴国那样不讲规矩的乱玩?

    吕武很失望地看了士匄一眼,看得士匄很是羞愧,再说道:“为今之计,我需出兵南下矣。”

    去尼玛的。

    小弟不顶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