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688章:俺,其实想当个正直的人(2 / 3)  春秋大领主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家族又是什么份量,等等。

    楚国的前锋部队来了三四万人,他们打出的旌旗之中以薳氏为主,那么薳氏就是楚国前锋军的“锋锐”,也被称为“前劲之主”了。

    吕武说道:“楚军既来,上军将、上军佐便会使而去,与其对垒。”

    听说过“以逸待劳”吗?后面还有一句叫“乘其不备”。

    这个“乘其不备”其实不完全指趁着对方准备不足,还包括攻击一支疲惫之师能占到大便宜。

    中行吴站起来应:“诺!”

    赵武当然也站起来应命,只是心里觉得有些不够霸气。

    晋军要是真的信心十足,何不展露出风度,给远来的楚军稍作休息的时间,再开始堂堂正正一战呢?

    赵武那种想法可以有两种解读方式,第一种就是真的充满信心,根本不害怕无法战胜对手;另一种这就是脑子坏了,要搞蠢猪式的任仁义。

    现在的网络上有一种说法,认为一个大国就该有属于大国的气度,偶尔吃亏什么的不用太在意,要大度一些原谅那些占便宜的国家,并且无视掉一些小丑搞的魑魅魍魉手段。

    品品,不用过多详细的去品,有没有闻到那一股属于“腐儒”的腐臭味?

    如果不是有“腐儒”的腐臭味,要么是智商真的有问题,再不然就是传说中的五毛了吧?

    以当前的年代,赵武那种想法很贵族,在广义上真没什么毛病。

    直白点来说,要趁着抵达的楚军疲惫状态去邀战,发布那种命令的吕武显得有些给贵族丢人了。

    中行吴没想太多,接受命令再出战,努力去打赢才是本质工作。

    晋国的上军点兵聚将,准备妥当就出发了。

    来自各个列国的高层,他们等晋国的上军完全离开才听说楚军的前锋到了。

    一个人就有一种想法,可能相似,也可能完全相反。

    列国的高层对吕武的做法当然分为两面,一种想法跟赵武一样,另一种则是只想打赢。

    “我大肆劫掠楚境,再言品德,岂非自欺欺人?”这是明白人讲的话。

    他们的的确确是肆虐了楚国,还扮演什么清白无暇的好人啊!不嫌恶心自己,也脏了别人的眼吗?

    解朔在事后刻意找到吕武,问道:“元戎,何至于斯?”

    怎么了?

    是没有信心正面跟楚军展开公平公正的较量吗?

    该怎么说呢?

    吕武深知楚人现在正怒火中烧,鉴于有那么多的楚人受害,也能进入到哀兵状态。

    相反,以晋国为首的联军在楚国境内肆虐那么久,抢得盆满钵溢是没错,军纪哪有可能没有受到影响。

    一方是带着复仇的心态过来,另一方明显放松了警惕,真的打起来胜负其实难料。

    再则是,吕武有意改变游戏规则了。

    在当前的交战规则之下,受到保护的其实是弱国。

    毕竟,强国不能没有理由去攻打小国。这种规则对小国、弱国不是一种保护,又是什么?

    从这一次开始破坏规则,给予“东方世界”一种更残酷的新玩法,会给阴氏“化家为国”创造良好的条件。

    说白了,“东方世界”的格局越是稳定,阴氏“化家为国”操作起来的难度更大,并且有条件让列国团结起来,组成联军来围攻破坏“政治生态”的阴氏。

    吕武现在的角色是中原霸主晋国的元戎,手中有足够的权力,再加上列国臣服于晋国,等于是一种“手中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状态,肯定是要懂得利用时效优势的嘛!

    解氏知不知道阴氏要搞什么?他们其实只是有所猜测,没有得到来自阴氏的任何透露。

    换作解朔知道吕武的全盘打算,未必敢跟吕武一块玩耍。

    这个不是胆量怎么样的原因,算是一种对“君权”根深蒂固的畏惧,某种程度上也能解释为很怕遭到举世的围攻。

    解朔带着困惑而来,又带着更大的困惑离去。

    晋国的上军南下后的第六天,得胜的消息传了过来,待在“鄀”的联军心情颇为复杂。

    中行吴率军前去,到了地头就派人向楚军邀战。

    楚国统兵的薳罢跟同僚商量,集体意志让他们不顾己方将士疲惫,带着复仇的熊熊烈火跟晋国上军展开了摆阵对垒的交战。

    结果是,营地都还没有立起来的楚军败了,得以逃脱的残兵败将带着更大的怒火跟楚君熊招亲率的“中劲”会合,却是停在了樠木山附近,不愿意再前进一步。

    中行吴带着得胜之师与俘虏、缴获回到“鄀”的隔天,楚国那边的使者来了。

    来的是薳启强,没有提到不久前爆发的那一场战役,得到接见连行礼都不做,开口就是谩骂晋国怎么能不讲道德,趁着楚国对吴国大肆用兵来搞入侵。

    好像、似乎、可能……所有的不确定用词都给用上,晋国这一次确实蛮不地道的?

    “阴子本可磊落留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