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699章:相信我,阴武不是好人(谢‘现实苦涩,还好有梦’万赏)(2 / 3)  春秋大领主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晋国的南境,关键问题在于那边还是有几个卿位家族的封地,十分临近公族的“自留区”,中小贵族的数量也不少。

    晋国东境的环境更复杂,一下子有荀氏(中行氏)、魏氏和赵氏三个卿位家族在较劲,原先就有数量极多的中小贵族,又安置了卫国投奔过来的孙氏,以及齐国的崔氏。

    晋国的西境有阴氏、魏氏和解氏三个卿位家族,还有体量和实力不弱却不是作为卿位家族的韩氏。

    魏氏正在遭到来自阴氏和解氏的极大压力,不怪魏绛想要拉拢韩氏。

    韩起对魏绛的频频示好很无感,一样是投靠某个谁,有吕武那支粗大腿,毛病了才跟魏氏抱团取暖,是吧?

    当然了,韩起也不能直接给魏绛不好的脸色,维持一个表面笑眯眯内心MMP就是最大的限度了。

    “楚为南伯,楚人性烈,岂会一战伏低。”韩起不相信魏绛不知道这个道理。

    所以,吕武离开“虎牢”之前让各家再次征召,压根不是为了这一次南下,为的是明年跟楚军的再次较量。

    他们这一批南下的部队到春暖花开就回撤回各自的封地,恰好是新的部队到来,完美地完成轮换了。

    魏绛沉默了一小会,坐到了韩起的边上,低声说道:“元戎起一‘军’之兵。”

    这个啊?看看阴氏现在的封地数量,再看面积大小。

    另外一点,其他人不清楚,魏氏难道还不清楚阴氏向北边扩张了多远,又在秦国那边获得了多少好处吗?

    韩起用固定思维在内心里吐槽了一下下,猛然间反应过来,想道:“魏绛这是在说阴氏膨胀的速度太快!”

    好像是那么一回事呀!

    从“鄢陵之战”到现在才几年?满打满算也就十七年而已。

    不要觉得那个“而已”是嘲讽,对于现在的人们来说,十七年很长又很短。

    一个人很难有多少个十七年,绝大部分人十七年未必能干出什么事情来。

    作为一个家族,花上几代人经营才将家族发展起来是才常规套路,一个人只用十七年的时间就将原本什么都不是家族,发展壮大到能拉出一个“军”,仅是稍微想一想就显得很是震撼了。

    而吕武能轻易拉出一个“军”,代表阴氏起码有两个“军”的兵力储备,甚至会有更多。

    晋国有多少家族能拉出两个“军”呢?范氏绝对是其中的一个,荀氏加上中行氏大概也行,其余家族就没那个实力了。

    那两个“军”还不是谁都拉进去凑人头的杂牌,必定是有经过训练的人,最起码也会是一个“羡”。

    知道光是武装两个“军”要耗费多少财帛吗?又或者说光是财力足够也做不到,需要家族有成熟的工业产力。

    哪怕是财力、工业产力和产粮都能支撑,其实也不是想拉出多少军队就是多少,必须要有足够的“士”和“徒”。

    了解春秋社会构造的话,怎么都该明白一点,也就是必须要有能支撑起来的恒产才能维持“士”和“徒”的数量。

    直白点来说,封主要家大业大底子厚,才有能力分割出数量极多的土地给予“士”和“徒”变成私产。

    拥有能养得起自己的私产,才能够让“士”和“徒”武装自己的同时,去专注训练军官技能以及杀人技巧。

    “士”和“徒”就是现在所有军队的骨干力量,缺少他们的存在连军队的框架都搭不起来。

    韩起明悟魏绛在内涵什么了。

    究竟是用了什么样的手段才能十七年内使阴氏壮大成那般模样?特指吕武绝对没有表面看上去那么善良。

    另外,原本是郤氏和栾氏的那一批人,他们为什么对吕武言听计从的?

    阴氏的情况不是以大吞小,完全就是一种蛇吞象。

    要是自家的体量足够,吞下弱小的一方,肯定是一种正向的稀释,反之则是被反向稀释,管理方面会是一个老大难题。

    帐篷内陷入一种诡异的安静,只有木材偶尔发出“啪”的一声。

    魏氏在公元前572年开始跟各家置换封地,好不容易将封地给大致集中起来,其它地方哪怕还有封地也数量不多。

    一开始阴氏在晋国西境的存在感并不大。这个也是魏氏内部经过开会,同意了跟阴氏一起针对秦国的原因。

    魏氏面临来自秦国的压力,有阴氏愿意过来一起殴打秦国,求之不得,是吧?

    从什么时候开始,阴氏在晋国西境的存在感增多呢?其实就是他们合力灭掉大荔之戎后,魏氏才发现原来阴氏已经将白翟驱赶走,并且阴氏有在原白翟地盘建城的动作。

    大荔之戎成为一个历史符号,阴氏谋求了“侯丽”的军事控制权,后来更是让“侯丽”成为阴氏的封地,一下子阴氏的好几块封地一下子就相连了起来。

    那一瞬间,魏氏直呼“好家伙,真的是好家伙!”,原来吕武这个浓眉大眼的家伙早早就进行了布局。

    在之后,魏氏其实就已经对阴氏产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