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756章:未雨绸缪(2 / 3)  春秋大领主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是进入虚弱期,陈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对晋国来说就显得有点用了。

    吕武那句话就在问士匄一件事:范氏要不要留个尾巴,好在将来继续向南扩张?

    将前因后果想明白了的士匄说道:“可纳陈国。”

    同样的字眼,说话的语气不一样,想要表述的意思也就不同了。

    吕武颔首,说道:“如此,下军将应当从速。”

    目前解朔正率军在陈国境内左冲右突,不光是追击从“圉”逃过来的联军,陈国的城邑也在他们的兵锋之下。

    这个可不是吕武教坏了解朔。

    说到底,晋国的战争模式从“沫之战”后就出现变化,战争不再仅限于两军相争,逮到机会能攻破城邑必然不放过,再尽情地获取战利品。

    用大白话来说就是,晋军进行的战争从春秋模式进入到战国模式。

    然而,抢先进入战国模式的并不是晋国,其实是楚国和吴国。

    楚国和吴国的战争从来没有让非武装人员走开的规矩,打起来压根没有什么规矩可言,并且不管什么老弱妇孺。

    很奇怪的是楚国打宋国、郑国,包括一再跟晋国交锋,严守着属于中原的那一套规矩,也就是战争仅在两军对垒,不会刻意去伤及无辜。

    不太好说楚国对待吴国和之外为什么要双标,致使战争出现变化最大的祸首则是晋国无疑。

    那里面当然有吕武的锅。

    吕武是什么人啊?他逮住机会就往阴氏扒拉人口,视每一次服役为壮大阴氏的机会。

    获得人口以及物资的作风在吕武成为元戎之后带给了全体晋国贵族,与晋国爆发战争的国家能不倒霉吗?

    当然了,战争波及到非军事人员了没错,血腥的屠杀或是乱杀无辜则暂时并不激烈,经常是战败一方的黎庶乖乖跟晋军走,几乎没有出现过非暴力不合作的场面。

    用一些人的说法:奴性很重啊!连反抗都不会。

    楚君熊招跑得很快,穿过陈国直接逃回“郢”去了。

    他们回去后并没有解散军队,甚至还进行了征召,各处的楚军汇聚向“郢”而去,慢慢正在聚集起一支大军。

    这是防备晋军没有见好就收,做好了晋军一旦越境就上去保家卫国的准备。

    吕武则是率领晋军在陈国搅了一圈,再转向西南逼降了蔡国。

    “楚都‘郢’聚兵十万?”士匄听到这个消息出现了犹豫。

    晋军一路打下来,随着越来越向南边走,军队的数量肯定会一降再降。

    战死的,失踪的,受伤的,生病的,留下守备的,负责运输战利品的,林林总总一再分兵,负责继续征战的军队数量下降到不到五万。

    士匄看向吕武,说道:“两岁前楚遭奇耻大辱,今次……”

    能够再次兵逼“郢”耀武扬威的话,晋国这边肯定不愿意放过的。

    之前已经欺辱了楚国一次,楚人绝对不愿意忍受第二次,晋军要是表现出再次兵逼“郢”的迹象,相信楚君熊招就要率军来拼命了。

    吕武说道:“不若中军佐往‘商丘’,我料宋之君臣必降,届时取之以利,复而盟之?”

    妈呀!

    楚国聚拢了十来万的大军,还摆出一副要拼命的狠劲?

    晋军的战线拉得太长,兵力方面也着实分得有些散,除非是继续从国内调兵,要不然还是别继续刺激楚国啦。

    非但是那样,吕武还要做好最坏的准备,随时带着大军向北撤离。

    有些事情不能讲出来,要不然会很伤士气,一些事情则是必须去做,其中就包括逼迫宋国投降并且再次成为晋国的小弟。

    士匄答应了下来,复道:“宋为叛逆,不可轻放,需以重罚。”

    从道理上来定义倒是没错,问题是宋国对晋国的用处该怎么来评价?

    宋国在两年内没了四万以上的军力,国家的军事实力估计是处在历史的冰点,还能经得起晋国的多少折腾?

    吕武打算让士匄拿主意。

    阴氏并不在南边,范氏才是那个该仔细设想怎么布局的家族。

    郑国的境况已经是吕武布局中出错的一环,不过吕武并不感到后悔。

    阴氏这一波从郑国那边获得了二十多万人口,物资方面也是多得惊人。

    从某一方面来讲,阴氏从郑国获得越多对范氏就是一种削弱。毕竟等着范氏去收获,还不如阴氏先下手,是吧?

    当然还有另外一种层面,郑国是阻止范氏继续南扩的存在,也就是郑国越强对范氏可能造成的打击就会越大,阴氏严重削弱了郑国是在帮范氏打开南扩的大门。

    怎么去处理宋国?以前宋国是晋国用来牵制楚国的国家,晋国察觉到宋国有些独木难支又想扶持吴国。

    现在的局势是吴国遭到楚国的重创,短时间内吴国不被楚国灭掉就算天幸,吴国哪来的能力继续给楚国制造麻烦;宋国同样遭到重创,只是楚国的境况也不美妙,算是一种平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