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770章:汉氏子姓(2 / 3)  春秋大领主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后面两人见面了能够有说有笑。

    荀国肯定还会跟齐国继续交战,中行吴却能做出愿意跟齐国以及任何一个国家友好相处的表态,甚至低下头去找人商谈,充分展现了什么叫能伸能屈。

    士匄低叹了一声,对吕武和中行吴行礼,说道:“我等三人不可忘却同源之实。诸侯敌视我等,盼可守望相助。”

    吕武回礼,说道:“自是此番道理。”

    中行吴亦是慎重回礼,又看了吕武一眼,说道:“必当守望相助!”

    走了。

    吕武率军向西。

    中行吴率军向东。

    在接下来的岁月中,诸侯频繁派遣使节往来邦交,看起来都挺有想法的。

    吕武成了位处“东方世界”西面的诸侯之一,由于“长安”还没有完全建成,暂时去了“泾阳”那边落脚。

    “就实而论,落实政策乃是当务之急。”吕武当然是坐在首位,下方是汉国的众臣。

    这些人以前要么是吕武的家臣,不然就是同盟,也就是附庸或追随者。

    什么政策?当然是注重农耕,还有推广新的律法,再来就是关于二十等爵的广而告之了。

    在体制方面,吕武知道会引起猜忌,还是没有执行周天子的宗法,并且对国家的官职进行了变革。

    汉国有一国之君,往下却不再是执政,执政的职权被分为左相和右相,双方互有职权,一些职权又有所纠缠。

    左相的职权包括了掌钱谷和租税,再来就是财政审核,以及对官员考核之权。

    右相的职权包含了财政支出,选任贤能和拔举官吏,另外就是刑名之权。

    仅仅是从两个职位的职权来看,互相之间多有纠缠,乃至于是形成了对立,算是一种制衡了。

    军事方面,吕武设立了第一武职为“国尉”,也就是“国尉”作为一国军事主官,第二武职则是取名为“上将军”。

    在职权方面,国尉没有领兵作战的权利,管理的是平时的督导工作,也就是训练。他还有谋划军事的职权,也就是关注列国动静,寻找开疆拓土的机会,谋划应该怎么出兵等等。

    上将军则是拥有领兵作战的权利,非战时的权利则是被压到最小。

    如果拿现代的制度来解读,国尉其实就是总参谋长,上将军则是统兵的将军。

    汉国当然还有其它的官职,吕武将所有官职的职权进行了细化,里面参考了三公九卿以及九品中正制的制度。

    吕武其实有想过直接拿三公九卿或九品中正制来用,比较尴尬的是压根无法完全记住两种制度都有什么官职,某个官职到底又是负责什么。

    没办法,吕武的记忆力有限,不是专门学那个,更没有特别去研究过,能够将全部的官职和职权记得仔仔细细才是有鬼了。

    当时的吕武就在想:“要是能上网查就好了。”

    新国家,又有新制度,辛亏吕武是“化家为国”的方式立国,不管是从资源还是人员,以前就是吕武的私人财产,哪怕是有一些家族投奔到汉国,他们的实力占比也就两三成,一样还是由吕武一个人说了算。

    崔杼对自己被任命为右相是感到惊喜的。

    有点尴尬的是,崔杼一时半会还没有搞清楚职权,需要花时间来吃透,才能行使右相的权利。

    担任左相的葛存说道:“各城邑皆有公示,另有遣人于牌坊处广而告之,必使国人得知。”

    文盲率几乎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年代,别想着发“传单”就能完事,需要派人专门弄“口口相授”才行。

    吕武倒是想学朱大帝设立“社学”来扫盲,问题是没有那个本钱。

    倒不是财帛不足,关键是没有师资。这个还是需要慢慢来的。

    另外,对于吕武和汉国最为紧要的其实并不是进行扫盲,赶紧地让尚武成为“国风”才是正经事。

    吕武在汉国的改变还有一个,也就是建立起了常备军,说白了就是建设国防军,不再是春秋时代常见的贵族出兵服役制度。

    关于这一点在汉国不存在障碍,反正那些“士”和“徒”、“羡”本来就是吕武的私人武装力量,改为国家的军队而已。

    真正受到影响的是投奔到汉国的贵族,他们的私人武装没有遭到取缔,要命的是以后不能成建制参与国战。

    一旦无法参与国战,等于也就不存在纳赋的渠道,税什么的则是要交。

    其实税还是小事,他们麾下的武士,以及治下的口众,想不想获得二十等爵?

    获取二十等爵是改变自身命运的途经,现实阶段参与国战成了获得爵位的唯一途经,没有谁会想放弃的。

    之所以参战暂时是获得二十等爵的唯一途经,主要是吕武清楚劝耕暂时无法落实。

    现在汉国超过八成的土地就是汉氏子姓一家持有,大约两成在各级贵族名下。

    吕武已经执行了二十等爵,土地慢慢会奖赏给有功之人,等待越来越多的人拥有了属于自己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