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775章:稳住,不要浪!(2 / 3)  春秋大领主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臣妾”一词出现在西汉,外邦到汉帝国首都“长安”觐见,打从心里害怕汉军兵锋太过于强盛,以“臣妾”自居来表示对汉帝国的臣服。

    朝贡制度始于夏朝(大禹与会稽各族时期),藩属国制度则是起始于西汉的汉武帝时期,而“臣妾”就是藩属国对天朝上国的自称。

    从西周开始到蒙元……,也就是周、秦、春秋、战国、汉、三国、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北宋、南宋、元,有“陛下”、“天子”、“圣人”、“天可汗”来称呼皇帝,到了明、清才出现“皇上”这个称呼。

    吕武穿越过来并且开始见世面,得知马才是农耕主力,一度怀疑自己穿到了欧罗巴,想到一些先秦的影视剧作品里面各种强调对耕牛的重视,额头垂下三条黑线。

    “良马用于军中,劣马出于市,此乃善政。”崔杼是过来实地查验马匹质量的。

    吕武其实也是过来看这个。

    好的战马当然要用到组建骑兵上面,汉国敢争诸夏之先,率先组建了成规模的骑兵部队,还在制度上进行了改革。

    制度改革这种玩意,求变过程中少不了太多的魑魅魍魉,尤其是汉国取消了贵族的很多优待,进而存在人心思变的现状,肯定需要谨防有人以权谋私。

    崔杼看上去很轻松,吕武没有发飙,可见视察下来没有发现什么不好的事情。

    “明岁西北用兵便止,出兵援范亦在计划之中,无需多做支应。”崔杼特别强调了吕阳打五氏和空同氏不会出现意外。

    实际上,没有立国之前,针对五氏和空同氏的战事就到了收尾阶段,其实就是吕武刻意留给吕阳来摘取胜利果实的。

    汉国应该是当前各个诸侯国中牧畜拥有量最庞大的国家?

    因为重视骑兵建设,吕武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在寻找和培育良马,为此打了不少游牧部落,烧杀抢掠持续了很久很久。

    攻打游牧部落可不止单单能抢到马匹,牛羊肯定不会缺,再来就是擅长放牧的人了。

    这一次吕阳带着两万多军队去对乌氏和空同氏的战争进行收尾,骑兵占了三分之二的数量,剩下的三分之一则是辎重队了。

    崔杼提到了肉食类的交易变成寻常,倒是一些植物类的粮食买卖没有想象中交易量大。

    “汉人不缺肉食,自可减少粮食消耗。”吕武懂这个道理。

    单纯吃植物类的食物缺乏油水,并且很快就会又饿了。

    餐桌上的种类越多,会对植物类的粮食需求更少,营养方面更为充足是一种必然。

    崔杼说的那些话并不简单,是在暗示吏治清明,并且没有家族大肆囤粮啊。

    吕武当然听懂了,多余的话则是不需要多说。

    所以是,吕武重视官职改革会不会出现幺蛾子,也在提防贵族对高层并不是秘密,没有刻意遮掩,算是一种震慑。

    光是震慑不足取,吕武并不是单纯为了吓唬人,要的其实是各司其职以及各自相安。

    天空突然飘起了雪花。

    吕武顿足伸手接住一片,慢慢等着雪花融化成水。

    偶遇之下聊了一会的崔杼还有其它事情要做,当前岁月也不像日后能有跟君王相处就挪不开脚步的时代,崔杼该讲的话已经说了,自然是继续去干活了。

    吕武对这个世界的改变挺多,其中的一个就是设立了专门的办公场所。

    在之前,不管有什么官职,大家伙一般是在家里办公来着。

    明明是个右相,崔杼怎么没有老老实实待在公廨?

    到了有明一朝,还需要专门有人提出“知行合一”,也就是不光读死书,还要切实去进行认知,并且踏实做事。会有人提当然是有明一朝的官员“足不出户”,他们看文字知道所指的是什么东西,实物则是从来没有见过,到了“五谷不分”的地步。

    不是等待崔杼处理的文书太少,纯粹是现在的人习惯亲自去核实,才不会只看文字方面的报告。

    所以啦,现在的官员不但很少死待在衙门,时不时还会出远门去差一趟。

    当然,这个也是春秋生活节奏比较慢的关系,再来就是因为分封的制度,每一个阶级都有属于自己专门负责的事项,对一国之君来讲就是“祀”和“戎”最为重要,然后国君再管好贵族就行,贵族统御家臣,家臣再去管理胥和皂。

    贵族自治,有什么事情到他们这一层就是到顶,他们自己拿主意,根本不会上报国家,国家层面需要管的事情肯定就少了。

    如果不是吕阳出征在外,其实吕武很想巡视一下关中,去实地看一看各处的情况。

    为什么不是想去就去?不就是吕武目前心态的体现,一切求个安稳,不想有任何的横生枝节嘛。

    当前在“长安”这边的使节团有点多,来了办好正事也不肯离去,没有完成使命的使节就更不可能走了。

    他们来之前多多少少听说汉国在变法,只有亲自过来才知道汉国搞出来的变革远比想象中要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