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803章:经略巴蜀之始(2 / 3)  春秋大领主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那个“天泽水池”的总长度其实不长,也就三十来里而已;西汉水的总长度就有点长了,一共超过了两千里以上的长度,经由的区域非常多。

    西汉水还有一条支流叫“白水”,昔阝、平周两国的地盘就有在白水边上,一旦西汉水和白水的水位降低,两国不可能完全没有察觉到。

    吕武的身份地位决定了一点,看待事情不用过多去注重“过程”这个步骤,只需要关注“结果”也就好了。

    臣下进行事无巨细的汇报,无外乎就是让君王明白干什么事情会存在什么风险,再来就是记住自己的功劳。

    河段需要改造是吧?吕武同意并签发命令,一旦出了什么事,责任也要挑起一部分。这个在当前时代很是合情合理,才不是后面那种送死属下去,黑锅属下背,所有的功劳都归于领导的时代。

    国尉开始向各个郡县下达了征召文书,再由郡县的郡尉和县尉落实来自中央的命令,比如挨家挨户通知谁得到征召了之类。

    同时,右相崔杼也签发了一道又一道的命令,哪个郡需要准备多少种类的物资,哪一种的物资又有多少,等等很多的事项。

    既然已经确认西汉水可以作为入蜀的通道,汉国首要就是打造一批舟船。

    大批大批的人得到征召命令,除了士兵和民伕之外,就是工匠被大批集中到“陇西郡”那边。

    士兵和民伕到了地方立刻变成伐木工,他们弄来了适合的木材,交给专业的工匠打造成为舟船。

    在各种匠人方面,汉国的数量绝对是冠绝于各个诸侯国。

    没有太特别的原因,无非就是吕武知道各种匠人能决定一个国家的国力高低,很早就不断进行搜罗,后来又尽心尽力培养罢了。

    当然了,不是每一位匠人都会打造舟船,汉国对于打造舟船的匠人培养其实也不怎么重视。

    没有办法的事情,汉国境内也就大河与渭水算是两条大河系,大河实际上大多数河段不适合用来水运,渭水的情况也不容乐观。

    所处的环境会决定一个国家在某个“专项”上面的投入,汉国能够利用的水系不多,没有特别去重视舟船建造,着实是太正常不过了。

    “攻汉中先期,舟数量不得少于三千,船不低于五百。”吕武为了计算这些没少劳心劳力。

    舟的制造没什么大难度,要是不讲究一些,木排捆绑结实了,其实也不是不行。

    船也不是什么大船,长八米、宽四米五也就行了。

    汉国的技术储备并不是无法造出长二三十米的大船,着实是入蜀的这一批船只,真心没有那个必要啊。

    这种等级的“船”其实不能叫船,称呼“艇”更合适一些。

    打造那些舟船需要耗时约一年三个月,征召起来的民伕和工匠可以先各归各处,入蜀序列的军队则是要操练起来。

    这一批入蜀汉军,他们其实不用刻意操练舟船作战技巧。

    毕竟,水战什么的,当前玩得比较溜也就楚国和吴国,其余诸侯国连像样的水战都没有历经过。

    入蜀汉军需要的是先把游泳给学会了,不用在水里多么能打,掉进水不会淹死就行。

    最为重要的是,他们赶紧把乘坐舟船给适应起来,别搞得到时候达成舟船行军走一路吐一路,晕乎乎上了岸再任人宰割。

    “编甲之事,如何?”吕武问道。

    汉中和蜀地是个什么情况?地形方面就是山地居多,担负入侵任务的汉军将不会大批列装铁甲了。

    士兵不穿甲,面对远程武器的攻击时,失去甲胄的防御会产生极大的伤亡,轻便的藤甲就成了选择之一。

    成甲汇报道:“已编甲五万副。”

    正儿八经的藤甲制作起来并不简单,少不得过桐油的一道工序,并且从制作到成品的周期并不短。

    少府制作的藤甲没有那么正经,能保证防箭的防御力,使用周期则是不会太长,穿着估计也不会怎么舒服。

    吕武已经命人实际试验过,一套铁甲在那边,放着不保养也就半个月的功夫,铁甲会开始生锈。

    这个是地形地理环境决定了的事情,空气里的水分子太多,气候湿润就会让铁甲的保养变得非常麻烦。

    不独独是铁甲遭遇到了难题,皮甲其实也没有好到哪去。

    皮甲要是水份过多,不但会变得软绵绵,它还会出现一种自我“膨胀”,导致该有的防御力下降速度无比之快。

    所以啦,别看历史上很多蜀军大多不使用铁甲或是皮甲,并不是当地的政权在财力方面不足,其实是采取“更适用”的道理而已。

    铜甲?家里有再多的矿,着实也是经不起那么造啊!

    因为足够重视的关系,汉国关于蜀地那边的情报收集得越来越多。

    现如今古蜀国正在与昔阝、平周二国交战,战事的爆发地点在大江上游周边。

    无法得知确切位置,还不是那边根本就没有城池,再来是没有能够作为“地标”的名山。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