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821章:错综复杂的局面(2 / 3)  春秋大领主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友,三方的关系看上去还真是够乱的。

    “汉王果真归还‘虎牢’于范?寡人以为绝无可能。”韩起现在积累的事情太多,着实也是筋疲力尽,想着去王号,暂时没有做而已。

    范鞅的脸色一下子变得阴沉了。

    相较于韩起岁数有点大,思维方面僵化了,一时间难以观察到时代变化的快速,倒是相对年轻的范鞅深刻察觉到时代真的变了。

    当然了,也是士匄教得好,很早就让范鞅明白什么叫吃进肚子没有吐出来的可能。

    范鞅有进行过换位思考,想的是自己坐在吕武的位置上,占领了“虎牢”有没有归还的可能性,几乎不用费脑子立刻知道自己不会归还。

    “叔父,可有重归一国意愿?”范鞅比较突然地问了一句。

    “甚?”韩起先一愣,然后满脸错愕,问道:“范氏欲归汉,为汉氏子姓之臣?”

    范鞅不答。

    在之前,有鉴于范国的现状在亡国边缘,彘裘提出需要稳住吕武的建议,也就有了两人去见吕武提出范国跟汉国进行合并的探讨。

    当时他们只是想要稳住吕武,再让汉国为范国的安全做出最大保障,也许还能得到汉国的极力支持反攻楚国。

    有句话叫“此一时彼一时”,那个时候范国还有“虎牢”以北能够指望,目前“虎牢”却是落在了汉国手里,致使范国被一分为二,偏偏范鞅根本无力使用暴力手段将“虎牢”进行收复。

    汉国轻易攻占了韩国三分之二城邑,荀国不费工夫得到韩国三分之一城邑。这件事情给范鞅造成了很大的心理震动,看明白一些贵族认定大家身出同源,有效忠韩氏、汉氏、荀氏、范氏都觉得一样的思维。

    范鞅怎么能不明白在那一种思维之下,几个从晋国分裂出来的国家,谁强大就能更得人心,或者叫使之向往,根本没有攻占异国会带来的那么多麻烦。

    一句话让韩起先觉得不妙,后来还真的思考了起来,有一小会之后才说道:“我观当今态势,汉、荀必有相争,再有楚在侧,韩、范并非无再起之机。”

    范鞅当然知道接下来的局面是汉国与荀国相争,还会有一个楚国时刻窥探中原,关键怕的就是一旦汉国跟荀国打起来,范国给亡在了楚国的兵锋之下。

    那是几乎可以预见的未来结果啊!

    毕竟,汉国跟荀国打起来,哪里还有闲工夫管楚国打不打范国,甚至汉国或荀国为了拉拢楚国极可能将范国当礼物。

    范鞅觉得倒是韩起还可能有重新振作的机会?

    汉国一再痛击楚国,以楚人的性格有点不太好说是崇拜居多还是痛恨居多,估计楚人的心态会很复杂。

    而楚国有机会给汉国造成麻烦绝对不会放过,他们能支持子产抗击范国,就能支持韩起重夺城邑。

    “荀有齐、鲁在东,荀王不似行险之人。”范鞅还是觉得韩起看待事情太简单了。

    韩起有点气闷,想道:“我竟然被小辈教育了?只是中行吴没有彻底解决东面的威胁之前,恐怕不敢跟汉武撕破脸。现在就看汉武愿不愿意吃亏,坐视中行吴的不劳而获了。”

    汉国吃了什么亏?以四路汉军齐出的攻击态势,好像是能够办到将韩国的城邑全部拿到手,结果中行吴跳出来搅局了呀。

    尽管已经醒悟了一些什么,韩起还是不愿意直接认输。

    这个是韩起真正品尝过权力的甘美,哪像范鞅没有接手权力就面对那等困局。

    而范鞅就真的认命了吗?他只是在给范氏寻找退路而已,但凡还有挣扎一番的可能性,其实也不会那么快就认命的。

    在接下来,韩起带着自己的部队赶往“雍梁”,下一步又马不停蹄约子产在“狐人”私密见面。

    范鞅则是回到“新郑”处理烂摊子,一面派人去“虎牢”北边的各城邑下达征召命令。

    当前的范国就真的是烂摊子遍地,大量的郑人在子产卷土重来之后反抗范国的统治,再有五氏的残余到处宣传范氏的残暴,导致的是“虎牢”以南的城邑不是失守就是失去了有效控制,哪怕是勉强控制住中枢也难以获得地方上的产出和兵力等方面的支持。

    春暖花开的季节到来。

    汉国跟荀国暂时看不到大动干戈的迹象,吕武和中行吴也没有昭告将举行会盟,关于汉国和荀国怎么来相处的事情被两国刻意的淡化了。

    作为聪明人的子产没有逼迫范鞅太甚,他在干的事情是兑现一部分承诺,也就是丈量土地给追随自己的人。

    子产的做法一下子造成了很大的轰动,他是第一个大肆给非贵族分田的一国之君,很难不遭到天下诸侯的侧目。

    因为子产在兑现承诺,一下子给周边的几个国家造成了不小的麻烦,想要拥有属于名下土地的各国黎庶纷纷投奔过去;范国遭到的麻烦最大,近乎于是雪上加霜;楚国在发现大量黎庶投奔郑国,威胁不归还逃民就要断掉对郑国的粮秣支持。

    作为郑国邻居之一的韩国,暂居在“雍梁”的韩起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