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822章:大汉太子(2 / 3)  春秋大领主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算不上丰富,尤其是各种山简直多到要命的程度,给予各种建设和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说白了,哪怕是某地有什么珍贵资源,没有一条路能运得出去吗?运不出去,再珍贵的资源都无法变现,其实也就是堆在那里而已。

    而诸夏就是个多山地的地形,修路将会是一件无比艰难的事情,想要有所收获之前的投入成本会显得很夸张。

    吕武现在有着很大的地盘,还没有办到“大一统”就深深感觉到了地形带来的恶意,深切地感受到统治的脆弱,猜测想要维持统治需要投入的成本会有多么的惊人。

    中枢朝廷有威望又能服众,维持人心上的向心力,有一个安定的社会,哪怕是这样统治力都显得脆弱,一旦搞得人心思变再出现处处烽烟,立马就会变成困守一地的“京城天子”了。

    所以了,在诸夏想要单纯依靠暴力维持统治就是个笑话,以至于一直以来一再强调名正言顺或众望所归的重要性,原因当然是受限于交通的因素呀!

    “依你之见,楚国开垦需以几年?”吕武问道。

    从无到有去开发一个地方并不简单,哪怕是动用国家力量,没有一个合理的开发方案,再配上一个能做事的班子,会变成做越多错越多。

    吕阳答道:“‘鸠兹’地势平缓,其地多水系,开垦极易。如公子禄不加肆意妄为,快则五年,慢则八年?”

    这么说,耗时也不是太长。

    本来吧,想拖垮楚国就有点难,有没有多一个产粮区,区别方面其实不大。

    吕武一开始就没想过用拖垮的方式来解决楚国,他即便对春秋再不熟悉,还能不知道楚国是个在粮秣供应上拖不跨的国家吗?

    事实也是那样,无论在春秋还是到战国,任何史书上都看不见楚国军队缺粮的记载。

    历史上秦国有试图拖垮楚国,结果是秦国自己差点被拖垮,认清拖不跨楚国的秦国冒险选择了毕其功于一役的方式。

    吕武现在需要庆幸的是徐国和钟吾国的疆域没有落到楚国手里。

    一旦徐国和钟吾国成了楚国的疆域,楚国又清醒地认识到需要增加产粮区,泗水那边被开发成为粮仓,以后汉国想击败楚国的难度还不知道要增加多少倍。

    吕阳又提到了楚国的权贵。

    在晋国仍然为中原霸主的时间段,周王室的众分封国是一个体系,楚国自成一个体系,吴国的体系跟楚国很相近。

    周王室阵营的列国,权力架构大概是分为一国之君、公族、贵族,一国之君无法也办不到肆意杀戮贵族,双方是一种互相平衡的状态。

    楚国以及吴国则是一国之君像个“奴隶主”,其余治下的任何都是“奴隶”,君王想杀谁就杀谁,想干点什么缺乏约束。

    所以了,曾经的晋景公想干掉赵氏满门需要布局,再花费心思拉拢其余各卿位家族;换作楚共王想杀死自己的令尹,一道命令就能将令尹拉出去砍了,再清算令尹一家子,哪里用得着那么麻烦。

    或许是因为楚国跟中原列国交流多了,可能也是楚国的国势衰弱,反正就是“王权”遭到了极大的削弱,地方上的贵族出现了联合自保的趋势。

    “楚新王作乱时,孩儿恰好在‘郢’,亲眼所见楚贵族连夜逃奔壮举。”吕阳说道。

    逃跑还能被称为壮举?场面该是多么大呢。

    吕武有相关的情况,那一夜楚国都城“郢”举家逃跑的贵族不少于百家,一家之主以及亲人、护卫、随从数量成百上千,搞得原本挤了六万多人的“郢”在一夜之后只剩下三万多一点人口。

    “此些贵族返回封地大肆招兵,切断道路不允他家往返,局势之烈可见一斑。”吕阳说道。

    楚国是“公族政治”阶段,超过八成的贵族其实是某一代楚君的子孙后代,只有极少数贵族是因功获爵,更少部分的贵族则是遭到吞并的亡国遗族。

    比如养由基这位天下第一神箭手,他就是养国的公族后代。

    别看养由基很牛逼的样子,能够从楚共王的处置看去,楚国对那些亡国遗族的信任感很一般,再牛逼也就是个“打手”的角色,压根就不可能手握大权。

    熊围干了弑君夺位的事情,他却不是芈姓熊氏第一个干这事的人。

    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吓得一帮亲戚跑回家玩“结寨自保”,是不是能够侧面证明楚国公族的矛盾无比尖锐?

    吕武想道:“历史上屈、景、昭到底是怎么得势,甚至能够操控王位变更的呢?”

    现在有屈氏,景氏和昭氏的出现要等个几十年或一百多年之后了。

    楚国的“封君政治”阶段就是从屈、景、昭三氏掌权为开端,当前的成氏、蒍氏、若敖氏(斗氏)虽然势大,却是不知道有没有玩点其它花活的胆子?

    秦国的大一统并不单独依靠武力,其中没少玩收买和离间的手段。

    吕武比较苦恼的是,汉国即便愿意搬出金山银山去收买,愿意收钱的列国贵族估计也是寥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