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823章:急君父之所急(2 / 3)  春秋大领主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到三面合围的窘境。

    所以了,到时候是荀军被歼灭,还是汉军被歼灭,着实有点不太好说。

    另外一个,邯郸赵一直以来的风评非常差劲,他们背叛赵氏主宗并未能够洗白,后来面对晋国一再变动也无动于衷,明明能够及早加入到吕武的事业却刻意避开,谁能保证赵胜会不会玩一手与中行吴合谋或进行交易,把汉军给卖了呢?

    赵琦再一次带着失望离开了。

    “大汉如今首要乃是休养生息,与外邦交勾连,怎可吞韩便再有出大兵举动,哪怕用兵还有比吞并范国更合适的对象吗?”这是吕阳自己的想法。

    上一次,吕阳跟吕武聊到汉国的未来,提到可以找机会把范国吞了,面对的是吕武似笑非笑的回应。

    那么一件事情让吕阳认为自己看待事情还是太简单,不断思考自己的那位父亲到底有什么想法。

    “公子,王上当前专注‘长渠’之事。”虞平提醒道。

    虞平是虞显的儿子,很早就送来汉国,当前是吕阳的“仆”,也就是负责太子出行车马的一个职位。

    吕阳当然知道“长渠”的重要性,说道:“正因如此,诸侯安能使我如意?”

    他有自己的一众属僚,就是被“流放”五年的时间,太子臣属也跟着在外流浪了五年,尽管在内没有能够经营其它,倒是让他们的关系变得更加亲密了。

    一身武士打扮的人叫葛康,他是葛存的嫡长子,任中盾,也就是太子内卫官。

    吕阳回到汉国,除非吕武要废了他的太子位,要不然该给的待遇肯定要给。

    所以,吕阳的一众属僚,他们是什么职位,回到“长安”之后在很短的时间内都配齐了。

    因为有被“流放”的经历,不止吕阳回国之后想要有所表现,太子所属也有着很强的紧迫感,一致认为应该对国家起到作用,能够立功当然最好了。

    他们只是“预备役”而已,实际能干的事情太少,建言、纳言也就成了立功的渠道了呗。

    “公子,不若向王上请命往‘高陵’督建长渠?”虞平提议。

    君王不是重视“长渠”吗?太子很懂事的急君父所急,肯定能加分的。

    葛康却是说道:“我等前往或有夺功之嫌?再则言,长渠按部就班即可,岂能显我等本事?”

    宋豪颔首,说道:“大军征战‘汉中’,有窥探蜀地之意。大汉极重军功,公子若有所为,臣以为请命往‘汉中’方是首选。”

    这个宋豪是宋彬的二子,他的大哥早逝之后,成为顺位继承人,在太子这边担任卫率,也就是太子卫队指挥官。

    军功这玩意?吕阳并不缺。

    尽管只是名义上,吕阳还是主持吞并秦国的人,后来也在征战义渠和乌氏一再立功。

    只是吧,有那么一个成语叫“时过境迁”,五年的流放在外让很多事情在人们心中变淡,再则以前的功劳其实都是吕武安排得妥妥当当,让吕阳去当那个“摘桃子”的人罢了。

    现在肯定没有“枪杆子里出政权”这句话,一些该有的觉悟,到了一定身份地位则是一定要有。

    吕阳沉默了一小会,才说道:“我去求见父上。”

    众太子属僚赶紧慎重其事地站起来,齐刷刷对吕阳行礼,盼着能够马到功成。

    正在接见楚国公子罢敌的吕武得到请示,想了想让吕阳过来。

    楚国的使节团抵达“长安”已经有一段时日,早先与之接洽的是太行令梁兴。

    这个也是一种必然步骤,汉国需要先搞清楚公子罢敌的来意,双方先将该谈的事情取得共识,再让一国之君出面来最终敲定。

    “公子有往‘姑苏’经历?”公子罢敌好奇地问了吕阳一句。

    所以吧,吕阳遭到流放,其他诸侯国不太好说,楚国好像知道那么一回事,并且还对吕阳的行踪保持关注,只是没有针对性做点什么。

    那个“姑苏”在五湖东面,是一座位于“吴”西边的山。

    当地算是吴国的腹心之地,目前却是被楚国控制了。

    吕阳去那边为的是了解楚国对吴国的军事行动进展,无法看到太高层面的东西,了解到的事情却是不少。

    公子罢敌得到回应,又问道:“如公子所言,吴人还有复来可能?”

    如果没有意外,等待熊围将局势稳定下来,公子罢敌就会成为楚国的核心高层之一。

    吕武已经跟公子罢敌谈得差不多,有吕阳过来求见,索性也就让吕阳和公子罢敌有交流的机会。

    按照楚国对外宣布的消息,吴国算是一个已经灭亡的国家,只不过并非灭亡在楚国手里,他们的说法是最后一任吴王季札被越国戕害,导致了吴国的灭亡。

    季札的的确确也是死于越王夫谭的加害之下,问题是吴国十分之七的疆域落到楚国口袋里,有大约十分之二遭到越国侵占,剩下的十分之一变成三不管地带。

    目前还有大批的吴人不愿意接受亡国的事实,他们反抗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