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一九二 弃滇都仓惶奔逃 歧路前分道扬镳(2 / 2)  大明孤忠李定国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章

如就此返回滇都,一死以谢社稷,以免百姓惨遭如此荼毒!”

    见永历帝脸上写满沮丧,沐天波赶忙好言劝慰道:“皇上万万不可再有此想,您代表的不是一个人,而是天下黎庶苍生!只要皇上安然无恙,咱们大明的旗帜就永远不会倒!”

    永历帝心中稍定,微微点了点头,旋即命沐天波留在在此地配合定国安抚难民,然后重新登上御辇,继续向赵州撤去。

    沐天波认为蜀道艰险遥远,按照目前的行进速度,移跸四川根本难以完成。加之故土难离,待永历帝走远,他当即向定国提议道:“从迤西去往缅甸边境,沿途都能够筹措到粮食,而我军又据玉龙关之险,扼守大理,清军受阻坚城之下,定不能长久!何必舍近求远,去往巴蜀?”

    金维新见沐天波起了个头,于是趁机将自己昨夜与马吉翔商议妥当的方案提了出来:“殿下,黔国公所言极是,圣驾驻跸永昌,若事不可为,则幸缅国。若可为,返滇更易也。”

    见定国不置可否,金维新又上前一步,附耳低语道:“蜀中勋臣军镇林立,今殿下在新败之余,是否能够保证诸勋臣都听殿下的号令?日后恢复荆襄,皇上封诸勋为王,与殿下同列并坐,殿下当何以自处?”

    定国听后心乱如麻,思虑了许久方才点头答应道:“既然如此,那就去往滇西吧!只愿诸公将来不要后悔今日之决定!”

    在拿定了主意后,定国遂命总兵王惠领兵三千镇守草铺、总兵潘融领兵三千镇守禄丰、左路将军窦名望领兵五千配合冯双礼留守滇都、右路将军祁三升领兵五千接应白文选、前路将军马思良领兵五千催收钱粮、副将王镇率五百提塘负责打探消息及联络各部人马,而定国则亲率主力殿后,同时收抚难民,又遣行营兵部侍郎龚应祯即刻赶往赵州,奏请永历帝改道前往永昌。

    龚应祯见到永历帝,当即开门见山地说道:“皇上,清军大举入滇,我军疲弊不堪,恐难与之周旋。当今之计,惟有退往永昌,晋王当初曾巡视永昌,当地军民素对朝廷拥护有加,可取此民心,再与清军决一死战!”

    永历帝犹豫不决道:“若去永昌则再无退路,一旦清军进逼,却该如何是好?”

    龚应祯按照临行前金维新的叮嘱,继续劝说道:“皇上毋忧,只须令晋王带兵守住进入永昌的各处险要,阻挡清军入境,而历代黔国公镇守云南近三百年,与周边邻国相处融洽,尤其缅王素敬仰沐氏,如让黔国公入缅借师助剿,则胜负难料矣!”

    永历帝向来优柔寡断,在听了龚应祯的一番说辞后,便立即改变了主意,当日即颁下诏书,宣布朝廷改迁永昌,并由晋王节制诸路兵马护驾。

    此时,清军已逼近交水,到处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听闻清军即将追来,沿途逃难百姓顿时乱作一团,数十万人争先恐后地向着永昌方向奔逃。在难民的带动下,各营将士亦是军心大乱,也欲跟随难民同走。

    定国见状,不禁勃然大怒,一面训令各营不得擅自撤离,一面整顿兵马,准备调头迎战清军。可如今明军的士气早已跌落至谷底,根本无法与清军交战。无奈之下,定国只得让白文选率部前往驻守玉龙关,令其务必阻止清军进入永昌境内,然后亲率主力继续西撤。

    永历十三年正月初三日,清军多尼、吴三桂、卓布泰三路兵马会师于滇都城下,留守滇都的明军此时还没有得到朝廷西撤的消息,冯双礼见清军势大,当即决定弃城而走,匆匆向建昌方向转移。

    与此同时,跟随主力撤出滇都的延安王艾承业亦对朝廷突然改变主意,不再入川颇为不满,他亲率一千精兵埋伏于大寺之中,打算劫持永历帝向北奔赴建昌。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提塘在侦得此情后,立刻将消息急报定国。定国大吃一惊,连忙亲率一千精骑负责断后,艾承业见机密已泄,慑于定国的威望,不敢派兵追击,只得带着本部人马脱离了西撤的明军主力,北上与撤出滇都的庆阳王冯双礼、广平伯陈建、武功伯王会诸将会合,然后继续向建昌转移。

    其实文秀在孙可望掌权时期麾下并没有多少嫡系部队,数次出征所调之兵皆由孙可望拨给。后来孙可望降清,定国将明军分为“晋兵”、“秦兵”,此举引起了原秦藩旧部的不满,因此这些秦藩旧部大多选择归附文秀,文秀自然也成为了“秦兵”的代表人物。可如今,随着定国扈卫永历帝西撤,蜀藩旧部北入四川,两支明军主力就此分道扬镳。

    不久后,以吏部尚书张佐宸、兵部尚书孙顺、礼部尚书程源、户部侍郎万年策、大理寺少卿刘泌、左佥都御史钱邦芑、少詹事汪蛟为代表的一大批明朝官吏听说朝廷临时改变方针,由入川转为西撤,不禁对复兴明室的前途感到渺茫,纷纷选择脱离朝廷,或隐或遁,各自寻找避难之所去了,当永历帝逃抵达永昌时,仍旧追随身边的官员已经所剩无几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