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七十五章 刘琦的名士之路(2 / 3)  三国从单骑入荆州开始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也!”、许绍的一句:“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这三大名士的三句评价,知名纵横于东汉政坛。

    足见在这个时代,能够为名士所标榜,或是互相标榜后成为名士,会带来多么巨大的政治利益。

    但随着对这个世界的了解越多,刘琦这颗成为名士的心也开始逐渐淡薄了下来。

    他觉得,经学世家垄断政治资源的时代,已经阻碍了这个时代的文明继续向前更近一步了。

    士人们通过孝廉,垄断了所有的进仕之路,他们的互相标榜,造就了一个壁垒分明的门第社会,用这套车轱辘似乎的用人方式,来维持这个巨大国家的社会运转。

    但是这种运转方式,已是尽显弊端,让这个社会千疮百孔。

    刘琦觉得,这套制度,应该已经算是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了。

    客观的说,刘琦不认为察举制度不好,相反的,察觉制度在汉朝,为中国以后朝代的用人机制,做了一个先进改革,至少将通过在各郡选举孝廉,将社会政权的端口,开展到了全国各地,即使是经济和文化落后的地区,也有人可以举孝廉入京,至少各地域的人都有机会进入中央,相比于之前的朝代,这已经是巨大的进步。

    汉代初立察举制的时候,其本意也并非是想塑造出今天的局面,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类社会机构逐步完善,各种更高级别的矛盾产生,促使察举制已经落伍,需要改革。

    这世界上没有会永远会一直合理的制度,只有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完善的制度才最合理。

    汉朝的制度出了毛病……唐朝立国自然就会换一套符合当时社会国情的制度,到了宋代又换一套,明代、清代亦如此。

    刘琦不会去否认察举制确实曾在历史上的某一个时期,起到了这个制度所需承担的历史责任……只是到了现在,他个人认为这套制度已经到了该被淘汰的时候了。

    总有人得站出来的。

    ……

    刘表见刘琦居然否了他的提议,酒顿时醒了三分。

    他猛然起身,紧紧地盯着刘琦,道:“小子,你适才所言何意?什么叫无心郡望之道?你想走什么路?”

    刘琦闻言顿时一醒。

    虽然他觉得有些东西,是必然要顺应历史而被淘汰的,但眼下可绝对不能外泄自己的想法。

    坚决不能让任何人知道,包括刘表。

    不然他死八百遍都不够。

    “孩儿的意思是,眼下局势未定,荆南尚未安定,北方又有袁术霸占南阳郡为患,在这节骨眼上,孩儿如何又如何能去著书立说,想着当什么名士,还是替父亲分忧才是紧要。”

    刘表一听这话,不由露出了笑容。

    “痴儿,这点小事,有何难哉?为父让人编纂《五经章句》,难道还要为父每日自己去编撰吗?还不是宋仲子他们替为父操持的,如今有一个蔡昭姬在荆州,就让她替你主持续写汉史之事,又有何难哉?”

    刘琦无奈笑道:“可我名义上已经是南阳郡守,又如何能插手襄阳学宫诸事?”

    刘表又笑了。

    那笑容颇显高深莫测。

    “老夫何时说,让蔡昭姬当襄阳学宫的五业从事了?老夫要在这荆州各地立的学宫……多了!难道老夫还真会把他一个小女娃留在襄阳学宫和宋仲子、广明先生等为伍?呵呵,就算是老夫想,只怕那两位先生自持身份,亦是不肯!”

    刘琦呆愣楞的看着刘表。

    别看老爹喝醉了,这脑子转的还是真快。

    你说你要是能把你在弄学宫的这股劲头,多往军略上使一使……日后是不是就没曹操他们事了!

    ……

    宴厅之中。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满厅诸公都有些喝高了。

    众人觥筹交错,彼此互敬,高举酒爵,气氛空前热烈。

    但是有一张食案旁,坐在那张长案后的两人,彼此之间的气氛却是让人感觉发冷……

    蔡瑁冷眼瞧着身边的蔡勋,满面阴沉。

    蔡勋则是低着头,一脸的恐惧丧气。

    “你跟我说实话,到底是怎么回事?”蔡瑁冷冷出言。

    蔡勋忙道:“大兄,弟所言属实啊!我如何敢骗兄长?那封呈递给董卓的奏疏,确实是由我和蒯越亲自撰写的,替大兄求南郡郡守之事,弟如何敢忘?”

    “是吗?”蔡瑁眯起眼睛,道:“可问题是,三日前,董相国送来的奏疏中只是拜刘使君为荆州牧,刘伯瑜为南郡太守,还有他那从兄为长沙郡守,其余诸人,一字未提!这事……弟弟,何以教我?”

    蔡勋苦涩言:“大兄,朝中诸事……董卓还有他下属的十三曹是怎么拟定这诏书的,我也不晓得啊。”

    蔡瑁仔细的盯着蔡勋的表情,似乎是想看看他到底有没有撒谎。

    但却看不出任何作假之色。

    少时,却见蔡瑁长叹口气,端起桌案上的酒爵喝了一口。

    “你和蒯子柔……该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