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二章 扬名(2 / 3)  我自红楼来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贾政被这几个清客相公的马屁拍的老脸通红,推脱道:“我这等瓦石难当的丑名,怎能位列珠玉之前?”

    又道:“将来瑜儿若能于文一道有所成就,我这个做堂叔叔的就心满意足了。”

    单聘任等人纷纷道“依世兄之才,闻名天下只是时间问题,世翁勿虑。”

    “瑜哥儿”和“瑜儿”,这两个称呼,只差了一个字,然而一字之差,意味却已是天壤之别。

    前者是长辈对晚辈最常见的一种称呼,如“珍哥儿”、“琮哥儿”,叫起来不甚亲切,对不熟的人也可以用,如“芸哥儿”,而后者,叫起来就更显的亲近,有点“家人”的意思,如“琏儿”、“兰儿”,这两个一个是他亲侄子,一个是他孙子。

    贾政见那些自己听了都脸红的马屁到了贾瑜身上,就像是鹅毛落在水面上,泛不起半点涟漪,又见他不卑不亢,有礼有节,心中愈发欢喜,告诫道:“瑜儿不可骄傲自大,应再接再厉,须知满招损,谦受益,学无止境。”

    “是,老爷。”贾瑜投桃报李,把之前对贾政的称呼里面的“二”字给省略掉了。

    “此诗无名,有碍观瞻,瑜儿可有好名字?”

    “侄儿愚钝,烦请老爷赐名。”

    贾政大喜,思虑再三,捻须道:“不若就唤作劝学,言简意赅,立意深刻。”

    “端的好名字。”贾瑜拜道,单聘任等人也纷纷拍起马屁来。

    “这原稿为叔甚爱之,只能却之不恭了,待我再临摹一份给兰儿。”

    贾兰小脸一垮,后悔不迭。

    ......

    不知不觉又过了三日。

    这期间,一首《劝学》毫无征兆在京城里流传开来,因此诗读起来隽永深刻,又通俗易懂,一时间,上至士子儒生,下到贩夫走卒,人人传唱。

    盛京城南外,相去十里之遥,有一处龙盘虎踞的宝地,上筑有一处园林,名唤杏园,此园依山傍水,坐北朝南,园内厅殿楼阁,峥嵘轩峻,隐有蓊蔚洇润之气。

    相传此园为当今天子为太上皇修筑的养老之地,竣工已有数年,只因太上皇沉迷修道又一直不曾入住。

    后来当朝天子不忍见其荒废,遂将其交由内务府打理,并昭告天下,准许所有秀才以上功名的士人入园游玩,也算是给全天下的读书人的一个特权,因此杏园很快就成为了大梁士林中当之无愧的圣地,可以说是人人向往。

    大梁人口亿万,建国百年以来一直优养文人士子,又兼重视教学,科举开明,因此全天下的读书人竟在总人口中占了百之二三,秀才更是有如过江之鲫,没有十万也有八万。

    为了避免进园游玩的人过多,所以这里慢慢的就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寻常的举人每年只能进来游玩一次,以感皇恩,进士以上不限次数,举人以下无权进入,虽有悖了天子的旨意,但这么多年下来,慢慢的大家也就心照不宣了,那些被歧视的秀才和童生虽然不满,但也没有办法。

    全天下的读书人虽然都属于士林,但又不是每一个读书人都属于士林。

    风和日丽的冬日,和三五志同道合的至交好友,一壶清酒或一盏香茗,一边欣赏冬景,一边博古论今,吟唱诗赋,实乃一件不可多得的美事。

    望天阁,位于杏园正中,四层的绣楼,只有一层对外开放,长宽各数十丈,四周挂着帘幕,阁内烧着地龙以御寒冷。

    阁内人声鼎沸,上百个身穿华丽丝绸长袍的士子或三五个,或十数个的聚坐在一起高谈阔论,往来侍奉的小厮皆是身穿青衣,头戴四角方帽,或是端茶倒水,或是烧炉焚香,好不热闹。

    “诸位仁兄,对近日京中流传的那首劝学诗可有所耳闻?”一个略有些富态的士子站起身,笑呵呵的说道。

    “萧学兄,可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那首?”另一个士子问道。

    “正是,依我之见,此诗写的极妙,完美的诠释了我辈文人的风华和荣耀,风流至极,荡气回肠,我甚爱之。”那萧学兄煞有介事的说道。

    这萧学兄此番言论没收获到多少的赞美和认同,反而在场的很多人都露出了鄙夷之色。

    想这厮不过一秀才功名,只因他老子是平阳伯,所以才能走后门混迹于此,而且据小道消息说,这厮身上的秀才功名好像都是家里花钱买来的。

    平日里这厮满口市侩粗鄙之语,张口闭口就问候别人父母,此刻竟大言不惭,毫不羞耻的说什么“我辈文人的风华和荣耀”,真是那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有人鄙夷,必有人吹捧,他身边那人拍地而起,大声赞道:“萧学兄所言甚是,依在下看,不出三年五载,我辈之中又要多一人矣。”

    又有一人起身道:“我怎么听说此诗的作者前段时间还跳了护城河?当时闹得沸沸扬扬,我也听了几句。”

    “据我所知,这小郎君跳护城河是因为他那不着调的堂兄弟。”一个人冷笑道。

    “啊?这里面莫非有什么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