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七百六十二章 有关系了不起?(3 / 4)  滨江警事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只要是海事执法人员都要有执法证,你们有吗?没有执法证就是知法犯法!”

    “海事是刚成立的,没来得及办。”

    “海事是刚成立的,港监不是,不管交通部港监还是地方港监都要有执法证,你们把港监的执法证拿给我看看!”

    看样子是遇到硬茬了……

    见陵海的船主如此嚣张,杨三旺更坚定了狠狠处罚的决心,再次举起对讲机用本地话喊人。

    “要执法证是吧,等着,马上送过来给你看看。”

    “不只是有没有执法证,而且你们不懂法,连法都不懂你们执什么法?”

    “我们怎么就不懂法了?”

    “不懂还嘴硬,我找你个懂的人教教你们!”老韩回头看向儿子。

    韩申当即掏出手机,拨通弟妹的号码。

    简单说了下最低安全配员的事,随即把手机递到杨三旺面前。

    “这是做什么,找关系,找人说情?”

    “我韩正先遵纪守法,用不着找关系,更用不着找人说情,我是找人给你们普法。”

    “你找的谁?”

    “懂法的人,赶紧接,你听听人家怎么说。”

    杨三旺看了看桌上印有交通部长江港监局字样的公文包,犹豫了一下接过手机,就听见电话那头有个女的用一口标准的普通话问:“您好,请问您是无江地方海事处的同志吗?”

    “是,请问你哪位?”

    “我姓韩,叫韩向柠,我在滨江海事局安检科工作。”

    韩向柠遥望着江上正在返航的小001,如数家珍地说:“关于内河船舶的最低安全配员,交通部1997年确实颁布过规则,也就是您刚才所说的1997年的交通部7号令。但在《规则》实施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实际问题。”

    眼前这个船老大果然有点关系。

    杨三旺定定心神,下意识问:“什么问题?”

    “首先,当时制定《规则》主要考虑的是为了与我国已加入的国际公约接轨。体现我国在交通方面坚持沿海向国际公约靠拢,内河向沿海靠拢,逐步走内河、沿海统一原则,大方向无疑是正确的。

    但由于目前我国内河航行船舶与沿海航行船舶、以及国际航行船舶的巨大差异,导致制定《规则》时两者不能统一,即使统一了也很难兼顾各自的实际情况。”

    韩向柠顿了顿,耐心地解释道:“您在一线执法,内河船舶的情况您最清楚,从国内内河三等船舶和四等船舶的实际情况看,其船型、结构和相应的配套设施根本不可能满足配员要求。

    比如五百吨的船,就要十一个船员。船就那么大,让那么多船员住哪儿?

    从经济角度出发,十一个船员以人均工资一千元计算,光工资一项支出,一个月就要一万一千元,而一条五百吨的内河货船一个月能赚到这么多钱吗?显然是不可能的,可以说《规则》的要求与实际经济效益严重不匹配。”

    电话里的女人不只是同行,而且很专业。

    杨三旺愣住了,一时间不知道怎么往下接。

    韩向柠深吸口气,接着道:“所以《规则》一开始施行就遭到江南、浙海和东海等地港监发证机关的异议,纷纷要求降低配员标准。

    国家港务监督局,也就是现在的交通部海事局,先是在98年9月以港监字251号文下发了《关于执行船舶最低安全配员规则有关问题的批复》,对内河船舶最低配员标准作了调整。

    紧接着,又于上个月以港监字313号文下发了《关于修正内河船舶最低安全配员表的通知》,对内河船舶的配员再次进行了修正,大大减少了最低配员人数。

    97年颁布的那个《规则》,至少在内河船舶的最低配员这一块,可以说并没有真正实施过。”

    杨三旺真不知道这些。

    一起检查的协管都是临时招聘的,更不会懂。

    姓韩的船老大有关系,打电话的那个女人很可能是他女儿,要不让姓韩的船老大走吧。

    杨三旺正准备放人,外面传来小汽艇的引擎声,走出来一看,所长喝得红光满面的来了。

    他赶紧沿着船舷走过去,跳上小汽艇汇报起刚才发生的一切。

    “没超载?”

    “没有。”

    “四个人就符合最低配员?”

    “他有关系,他家有人在滨江海事局上班,说的有鼻子有眼,听口气好像真符合规定。”

    “符合什么规定?”

    “那个女的在电话里说是国家港务监督局下发的通知。”

    “什么港务监督局,现在只有海事局。”

    丁所长打了个酒嗝,点上烟冷冷地说:“有人在滨江海事局上班就可以不交罚款?滨江海事局又管不到我们!上去好好检查检查,这么大的船不可能没问题,先查出点问题暂扣。不上路子是吧,那就别怪我不客气。”

    “行,我先上去查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