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千三百章 小小讲解员!(2 / 3)  滨江警事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轮上做大副,最后一个航次是澳大利亚到东海,他清楚地记得当时东海水域的北槽航道水深只有7米,他们的集装箱轮装货的吃水10.5米,要等潮水超过3.5米才能进港。

    1990年,普东新区大开发时,长三角地区船舶载重总吨位超过了整个欧洲的内河运力规模,但全长约为莱茵河三倍的长江干线,货运量却不到莱茵河的十分之一。

    在1998年以前,长江口北槽航道就算依靠疏浚,水深也只能维持在7米上下。吃水9.5米的船舶平均一天只能通过15艘左右。大型船舶要在长江口外减载后才能乘潮进入,而外贸集装箱则需在香港和日本神户中转,这大大增加了航运成本,所以必须要解决‘拦门沙"!」

    葛晓倩听得一愣一愣的,禁不住问:「韩局,菡菡怎么什么都懂?」

    「除了文化课,没她不懂的。」韩渝苦笑道。

    带队来参观的刘校长很欣赏菡菡,笑道:「韩局,你们这是素质教育。至于文化课的成绩,稍加引导,应该也不会差。」

    「我正为这事头疼,她现在上五年级,再不下点功夫,等上了初中肯定跟不上。」

    「别担心,现在补来得及。」

    韩渝在后面跟刘校长请教怎么帮菡菡补文化课,菡菡在前面绘声绘色地说道:「然而,长江河口宽90公里,夏天有台风,冬天有寒潮,治理谈何容易?为了解决拦门沙的问题,交通部从荷兰和美国请来世界权威专家,外国专家考察之后得出一个结论,说长江口不能治理!」

    「那怎么办?」一个小朋友急切地问。

    「外国专家说不行,我们只能靠自己!」

    菡菡看着展板,眉飞色舞地说:「1992年,‘长江口拦门沙航道演变规律与整治技术研究"被列入国家‘八五"科技攻关计划,在交通部的领导下,长江口航道局的前身——长江口航道建设有限公司,联合国内众多科研、设计、施工单位,开始向长江口‘进军"。

    1997年1月,在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专家座谈会上,时任国家Z理明确了‘一次规划、分期建设、分期见效、先期治理至8.5米"的指导思想。一年后,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一期工程拉开建设帷幕。

    但要在地基松软的海床上,建起

    一百多公里的稳固堤坝不是一件容易事。最大的难题是,怎么把软体排铺设到海床上?建设者们创造性地使用土工布做成布袋,再把泥沙装入布袋里沉入江底,形成软体排,相当于在河底铺上一层‘沙被"。

    2000年3月,一期工程提前9个月竣工,共建成总长近75公里的堤坝、10座丁坝,疏浚了近52公里的航道,那层‘沙被"将长江口航道的水深由7米增加到8.5米,改变了万吨级船舶需要候潮进港和2.5万吨级以上船舶需要减载候潮才能通过的历史,通航能力提升了4倍,东海港吞吐能力和集装箱吞吐量在世界排名迅速前移。

    然而,施工单位刚庆祝完,交通部刚宣布通航,连续5个台风汹涌而来。仅仅半年,刚建设好的航道又被泥沙淤积了,水深又从8.5米下降到7.3米,在航道里淤积的泥沙能填满6个西湖,几十亿就这么打了水漂,工程师们都哭了。」

    「后来呢?」一个小女孩急切地问。

    菡菡一连深吸了几口气,接着道:「那段时间,设在横沙岛的长江口深水航道工程建设指挥部24小时连轴转,终于在2001年元旦,把水深恢复到了8米。

    2002年4月,长江口治理二期工程正式开工,主要任务是整治建筑物施工。施工地点不断向外海延伸,施工难度也更大。工程师们采用新型的空心重力式结构——半圆体沉箱来降低成本。

    但当年冬天,第一场寒潮大风过后,沉箱没了,大堤被‘腰斩"得支离破碎。又是无数个不眠之夜,加固海底地基的‘空心方块"被工程师们设计出来……

    2005年3月底,长江口深水航道二期工程提前完成建设任务,航道水深由8.5米增加到10米,给东海港货物吞吐量持续增长提供了保障。2005年,东海港全年货物吞吐量达到4.43亿吨,首次超过新加坡港,跃居世界第一大港!滨江也因此受益,因为大吨位的货轮能通过‘拦门沙"进入长江靠泊滨江港!」

    刘校长之前不知道这些,感慨万千地说:「韩局,没想到航道这么重要,国家在航道上的投资这么大。」

    「长江口航道工程的重要性可能超过了正在建设的长江大桥。」韩渝深吸口气,想想又说道:「现在实现了10米水深的目标,但10米水深远远不够,三期工程正在进行,再过几年应该能实现12.5米。」

    「12.5米能让多大的货轮通航?」

    「9万吨,不过只能维持长江口至江城这一段。」韩渝顿了顿,接着道:「但泥沙会不断淤积,想维持12.5米水深,需要航道部门不断疏浚,所以航道处的工程船天天在江上作业。尤其长江口,一天都不能断。」

    刘校长惊问道:「这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