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千三百零一章 谁更会做人(2 / 3)  滨江警事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最高兴的当属吴国群。」张均彦忍俊不禁地说:「汉武那边这几天就要来滨江宣布干部任免,他很快就是副巡了,长航公安局副巡视员兼滨江分局政委,哈哈哈。」

    ……

    上级这次调整的不只是处级干部,也有科级干部。

    滨江分局的组织人事和宣传工作做得好,上级想让组织科副科长林可复和宣传科副科长吴丹去汉武上挂,甚至连参加工作还没三年的小许都被上级盯上了。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人家有机会去上级机关挂职,韩渝必须支持,但人走了分局这边的活儿谁干?更让人头疼的是吴丹跟学姐一样对能否升官不是很感兴趣,不愿意抛下老公和孩子一个人去汉武。

    韩渝和老吴同志研究了一下午人事安排,驱车回到白龙港已经是晚上八点半。

    老爸老妈和大哥韩申一起等他回来吃饭,一直等到这会儿。

    韩妈见二儿子回来了,连忙去厨房炒菜。

    老韩则好奇地问:「三儿,向柠呢?」

    「她今晚要值班,回不来。」

    「怎么天天值班?」

    「大桥的南北主垮虽然合龙了,但南北主桥没合龙,大桥建设正是最关键的时候,她现在是一步都不敢离开工地。」韩渝拿起筷子吃了一口凉菜,想想又笑道:「不过

    上级说了,等大桥建成通车,就给她补三个月的假,还要安排她去交通部的疗养院疗养,让她好好休息休息。」

    儿媳妇从长江大桥开工就一直坚守在大桥工地,这几年都没怎么休息过,不存在什么节假日。

    老韩真有点心疼,不过今天有更重要的事跟二儿子商量,抬头看了一眼欲言又止的大儿子,说道:「三儿,浔浔快高考了,你说他报志愿的时候,报个什么大学好?」

    韩渝就是为这事回来的,问道:「哥,浔浔的成绩怎么样?究竟怎么报志愿,老师比我们有经验,你有没有问过老师?」

    「成绩还行。」韩申点上烟,苦笑道:「我昨天去问过老师,老师心里也没底,老师说今年的情况跟往年不一样。」

    「怎么不一样?」韩渝不解地问。

    韩申解释道:「今年全省有五十几万考生参加高考,比去年增加了

    三万三千多个,是历史上参加高考的人数最多的一次,竞争肯定比往年激烈。同样的分数,去年能上清华北大,今年不一定能上。」

    大哥一开口就是清华北大,韩渝听得心里酸溜溜的,菡菡的学习成绩一塌糊涂,将来能不能考上高中都要打个问号。至于清华北大,他是想都不敢想的。

    同时也很高兴,毕竟浔浔是自己的侄子,老韩家能出一个「学霸」太不容易了。

    韩渝沉思了片刻,追问道:「哥,浔浔自己是怎么想的?」

    韩申犹豫了一下,无奈地说:「他想考军校。」

    「考军校?」

    「他想上国防科技大学。我问过老师,老师说以他的成绩,只要考试时发挥正常,上国防科技大学问题应该不大。」

    「你和嫂子是怎么想的?」

    「我和你嫂子无所谓,只要有个大学上就行。老师觉得可惜,说浔浔的成绩那么好,应该搏一搏,说不定真能考上清华北大。」

    「今年考生虽然多,但浔浔的成绩在那儿,到底能不能考上清华北大,老师心里应该有数吧。」

    「这个真没数。」

    「怎么可能!」

    「我开始也不懂,后来才知道我们江南省高考跟其他地方不一样,总是改革,改来改去把老师都改糊涂了。」

    不得不承认,江南省高考改革的是有点频繁。

    2000年,实行「3+文综或理综」模式,同时英语加试听力。搞了不到两年,老师和学生们还没真正适应,又搞什么「3+大综合」模式。除了语文、数学、英语三门科目外,要做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六科的大综合试卷,并且这个方案只实行了一年。

    2003年,又推行什么「3+1+1」高考方案。

    2004年,开始独立命题,考得内容跟全国其他地方都不一样。

    2005年更搞笑,高考语文作文竟以「凤头、猪肚、豹尾」为题,备受争议。专家声称这个题目的开放性很强,能考查学生的思维空间。

    至于今年,不只是参加高考的考生人数多,并且是实施「3+2」高考模式的最后一年。据说明年又要改革,要采用教育部批准的什么「08方案」。

    短短七年,高考方案改了四五次,老师都搞糊涂了,更别说学生。

    韩渝觉得很荒唐,沉默了片刻问:「浔浔怎么想到考军校的?」

    韩申被问得有些不是滋味儿,苦笑道:「三儿,他虽然是我儿子,但他从小到大一直以江昆和你为榜样,现在又加上了冬冬。他说国防科技大学是最好的军校,只要能考上就能做军官。」

    大哥说的这些,韩渝能理解。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