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1 执政(2 / 3)  三国雄儿传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心入朝之后为小人谗言所害。”

    “请转告他,朝中也听到过南中一些不好的消息,但仍然相信他的忠心,已经再次下诏让他回朝,请霍安南务必奉诏入朝,巍巍大汉偏安蜀地一隅尚且不能够接受,哪能够容许那些南人割据一方。”

    “让他不必担心入朝后南中是否生乱,若是真有南人趁机生乱想要割据,那孤就效法诸葛丞相,亲自领兵南下打过泸水去,与那些南人见个真章!”

    ···

    六月份,从南中建宁郡出发的安南将军霍弋一路舟车劳顿,终于抵达成都,入宫觐见了太皇太后和天子,叩首请罪,对南中乱军一事做了陈情。

    太皇太后、天子包括太傅姜维,自然不会对已经奉诏入京的霍弋穷追猛打,宫中当日就追述多年来霍弋镇守南中的功绩,赐予丰厚的赏赐,加了侍中头衔,把他留在朝中辅佐天子。

    这也相当于解除了霍弋在南中的兵权,算作是对他驭下不严、导致南中乱军北上一事作了处置。

    这一事件的成功处置,给了朝野极大的震动。

    它告诉国内所有人,老将姜维执政下的蜀汉朝廷,与之前大司马张绍执政时不同,也与黄皓时期的截然不同,倒是与诸葛亮执政时期“开诚心,布公道,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颇有相似之处。

    永安都督罗宪收到这一消息之后,第一时间就主动上表自请入朝,但朝中却没有允许。

    理由是前一年东吴兵船才刚刚有趁虚而入、袭击永安的卑鄙行为,罗宪守御有方、保全疆土,还是要以国事为重,继续为国家守好东大门。

    但也下诏安抚罗宪,对他加以赏赐,还征辟他的长子罗袭为议郎。

    罗宪旋即领旨谢恩,即日就催促长子罗袭入京就职,临行前仔细叮嘱他要忠心任事,及时与永安城保持联络沟通,不要涉足朝中的其他事情。

    至此,姜维执政之后,汉中守将辅国大将军董厥身死,南中守将安南将军霍弋入朝,巴东守将永安都督罗宪遣子入朝,最重要的北境军权回归姜家人手中。

    三大方面的军队不同方式表达了自己对朝廷的忠心和服从,中央统御地方的格局重新稳定了下来。

    作为平乱有功、在稳定朝野局面方面出了大力的姜绍也得到了朝廷的诸多赏赐,另外还给他加了蜀郡太守的官职。

    蜀汉国情特殊,治一国如治一州,益州刺史的官职如今是由尚书令樊建兼任,作为平衡,姜维就把蜀中最重要的一个郡给了自己的得力假子。

    这一职位是个实权的太守职位,姜绍之前在犍为治理地方的时间就算拖下来满打满算,也不过是一年多时间,能够一跃而上成为最重要的蜀郡太守,不可不说是晋升迅速,堪比昔日由地方跻身中央的李严了。

    而且姜绍身上还兼了镇北将军的军职,跟当年的车骑将军张飞领司隶校尉却驻军阆中相似,他未来的重心必然还是放在北境的汉中等地,北伐军队是姜维和他最重视的存在。

    但朝中目前也没有更好的人选出镇汉中辅佐姜绍,所以就由姜绍身兼二职,兼顾南北,多数时间在北境汉中等地练兵备战,其他时间回朝兼顾郡务,日常郡中事务则交给郡中佐吏等人负责。

    虽然这明显不是长久之计,但姜绍也得益于这一任命,从犍为平乱回到成都复命之后不必疲于奔命,又立马赶回汉中任事,而是可以一边熟悉蜀郡各县情况,一边借故留在家中陪伴妻子张香和家人。

    留在成都的这段时间里,姜绍也知道了执政的便宜父亲在稳固了对三大方面军队的掌控之后,已经在筹划又一桩内部大事了。

    很明显,复出执政之后的姜维,既在反思、革除之前几任执政宰臣的弊政,也在反思、弥补自己之前几次北伐的不足。

    他自己总结出来的最大一点,就是内外不能齐心协力,更简单的话来讲,就是自己历次北伐,都没有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作用。

    如何集中力量办大事,首要就是要做到大一统和中央集权。

    但大一统和中央集权都是概念性的东西,要支撑起这样的顶层建筑,蜀汉就必须要有一些配套措施,而这些配套措施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地理方面的统一和集权、意识形态方面的统一和集权、经济方面的统一和集权、地方人才向中央流通的渠道。

    地理方面自然不用细说,李简在汉中郡搞的度田料民,姜维早年亲自带兵征服汶山郡的羌胡部落,还有姜绍最近的带兵南下入犍为平定南中乱兵。

    他们做的这些事情都是为了地理方面的统一和集权,防止地方势力的坐大和割据。

    意识形态方面的统一和集权、地方人才向中央流通的渠道这两方面,姜维暂时还没有拿出明确的政策方案来。

    但经济方面的统一和集权这桩大事,他已经授命自己提拔到水衡都尉位置上的陈裕拿出一箩筐财政政策来供自己挑选和决策。

    说起陈裕,虽然此人德行不高,但才华还是相当出众的,跟他那个死**亲差不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