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百一十八章保安团团长(2 / 3)  影视世界生活录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一路走水路,两天的时间就到了。

    谁知到了地方,李牧傻眼了,说是保安团,也就几个地方临时凑了三百多号民兵,不到两百杆枪。

    这就是保安团?

    还真是,民国的时候,有的地方百十号人就敢号称保安团。其实属于半警察半军事组织,属于地方武装力量,中央没有管属权。

    相比较起来,他这三百多号人,两百杆枪,放在国内一众保安团里面,实力已经不错了。

    李牧总算知道,他去应聘,对方为什么当即就拍板了。就这条件,条件好的谁来呀。

    听说,在他之前也忽悠来了两个人,不过当天就走了。

    李牧也想甩甩手,直接走人。不过,那是不可能的,毕竟是保安团团长,毕竟有三百多号人,两百杆枪,就他这野鸡文凭,离了这里,还去哪里找这样的好工作。

    于是乎,李牧就这样坐上了保安团团长的宝座。

    毕竟曾游历海外诸国,见多识广,出国以前也曾当过半年兵,李牧又从书店买来了一些关于军事的资料教材。

    就这样,磕磕绊绊,保安团就这样被他立起来了,实力居然还不错,当然,相比较土匪而言。

    练了两月兵,李牧就以新野县为驻地开始剿匪,交火了十几次,战绩还不错,在他的强烈要求一下,保安团又扩编了一些,总人数达到五百多人,三百多条枪。

    本来,一直这样还挺好的,谁知几个月前情况又有些变化了。

    南阳地区,其实也有是有驻军的,不过自然不是光头的嫡系,都是一些杂牌军,人数也不多。

    自然,上面发的饷银也不多。

    平时,养这些部队的军饷来源,除了上面拨一些,还有一些就是商户的捐赠,地方的拨款。

    养了保安团,这方面的饷银来源自然就少了。

    也不能怪商户和地方,附近几个县匪患不轻,保安团成立以前,这些驻军敷衍了事,根本没心思剿匪。

    什么时候商户使银钱,才去山里逛一趟。

    有了保安团,没有商户再去找他们了。

    眼看收入锐减,连军队都养不了,对方也急了,就算想火拼,保安团经过李牧训练实力也不弱,属于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于是,对方也开始积极起来,和保安团竞争,积极进山剿匪。

    虽然匪没剿多少,最近几个月,在两家的积极竞争下,附近几个县的匪患大大减少,已经没有多少土匪敢下山抢夺了。

    剿匪的效果这么好,这些驻军自然开始向地方和商户请响,毕竟是正规军,还是拿枪杆子的,不意思一下也不行。

    只是,养了这么大的保安团,这边再养驻军,商户也受不了。

    无奈,军队那边他们管不了,眼看的地方匪患也小了,三个月前,开始和李牧商量,能不能缩编保安团。

    把保安团从现在的五百多人,三百多杆枪,缩编到一百五十人,一百多杆枪,有商户的捐款,再把多余的两百杆枪卖掉,保安团还能继续维持着。

    李牧自然不太愿意,这种乱世,哪还有缩编军队的,可是人家明明白白的跟他说了,他们最多只能养一两百人,如果李牧不想缩编,只能自己养。

    李牧考虑良久,最终还是没答应缩编,养军的财路,他倒也找到一条。

    保安团驻扎的新野县,有一条河叫白河,古称淯水,是南阳母亲河。发源于豫省白河镇攻离山,流经嵩县、南召县、方城县、宛城、新野县,于翟湾入湖北襄阳县,于两河口与唐河交汇后,始名唐白河,向南至张家湾注入汉水。

    历史上的南阳白河上舟车辏辐,人庶浩繁的水上码头,帆楫颇盛。

    可直下湖北,顺汉水入长江,直达武汉、南京,水运条件甚为便利。

    有了这样一条通江达海的河流,这样一条黄金水道,沿河的商业自然也很繁荣,比如瓦店港。

    瓦店紧依白河,汉称小长安,元设林水驿。古来水陆交通发达,商业繁荣。民国期间常有数百船只停泊于瓦店码头,往返于南阳至襄阳及老河口之间。

    新甸港,位于新野县新甸铺。因其位居白河下游,水位较好,码头稳固。明清之际常有汉口、襄樊等地的富商大贾到此坐庄采购,促进了该港的繁荣,港中常停泊船数百,有时甚至多达千只。

    周围商户繁多,商业发展,是一个生财的好地方。

    而,恰好,新甸港就在新野县,离保安团驻地也就十多里地。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条白河,就是李牧想的新财源。

    保安团这段时间到处剿匪,保境安民,维护了这条河流及客商的安全,收点钱是不是也是应该的。

    于是乎,李牧安排三营驻扎在白河边,又搞了几条船,半威胁半诱惑的招了几十个水性好的入了军。

    又在河里岸修了一个简陋的炮楼,炮保安团自然是没有的,不过土炮倒是找着不少,一边安了两个。

    威力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