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百一十九章剿匪和投机(3 / 4)  影视世界生活录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街上游行。李牧买了一份报纸,这才知道,上海那边已经打起来了,淞沪会战已经正式开启。

    李牧没心情感慨这些,因为他知道这只是开始,接下来战争将会更残酷,短短一年内半个中国都将会沦陷。

    作为这个世界唯一的变数,他只能使劲的扇动自己的小翅膀,看看能不能改变未来。

    武汉作为长江航道的重要港口城市,通江达海,码头上商号仓库林立,往来客商络绎不绝。

    李牧这次来武汉,一来是从这里坐飞机,二来是买点货物,带到新加坡去卖。

    一路上转机多次,只从新加坡带东西,就太浪费时间了。

    具体货物,李牧早已经选好了。

    民国时期,国内在世界范围内,占据垄断地位的货物并不多,有一项却是中国特色,“猪鬃”,也就是猪毛。

    猪鬃具有天然优点,耐磨、耐腐蚀、耐热、耐酸碱、不易变形、硬度适中,韧性好是化工和军事工业刷子的主要原料。

    如对军舰、飞机和各种坦克、军用车辆喷漆、各种枪管炮管的清洗,都离不开猪鬃刷。

    无论是日常生活,工业生产,还是武器维修,猪身上的边角料,在战争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在塑料尼龙发明之前,猪鬃是刷子的唯一材料。猪鬃是中国的传统出口产品,居世界首位。二战期间,美国将猪鬃列为a级战略物资,和军火一样珍贵,是能决定战争结果的关键物资。

    目前全球65万箱猪鬃的需求中,95%来自中国。即使是美、英、德这样的资本主义大国,它们的制刷业也依赖中国。

    抗战期间因交通受阻,中国的猪鬃出口减少,还曾导致世界各地猪鬃的严重短缺,全球猪鬃价格飙升。随着二战的扩大,需要更多的武器,中国的猪鬃成了紧俏的军用物资。

    二战期间,美国作为盟国的“兵工厂”,对猪鬃刷的需求量最大,当时全美国所有的制刷厂,原料猪鬃几乎全来自中国。猪鬃还曾用于偿还苏联、英国和美国对中国的贷款。

    1939年,美国政府训令驻华使馆向中国政府正式提出要求,把重庆出口的猪鬃全部运美,政府表示同意。但当时,苏、美、英三国都急需猪鬃,为了分配猪鬃,三国还在华盛顿成立了一个分配机构,由三国代表团共同参加,负责交涉如何从中国取得猪鬃,并协商如何分配,事情才算了结。

    1937年至1945年,仅仅猪鬃这一项物资,就为国内赚取了3000万美元的外汇,相当于七千五百万袁大头。

    计划好想要购买的物资,找了个懂行的中介,当即开始看货。

    这时李牧才了解到,由于抗战爆发,日本封锁了海面,道路不通,东西卖不出去,许多需要出口的物资都积压在商人手里。

    比如猪鬃,年年出货量都很大,很多商人也爱做这生意,到处收购。

    然而,现在却砸在手里了,特别是淞沪会战爆发后,进入全面抗战阶段,到处都是战火,许多商家惶惶不可终日,就想赶紧把货物处理掉,落袋为安。

    各大商行的仓库里,猪鬃都积压不少,李牧在中介的带领下,见了许多这方面的商家,最终一位河北的商家,担心家里的情况,以平时五折的价格处理猪鬃。

    李牧花了九万五千法币,就把几仓库的猪鬃拿了下来。

    悄悄把猪鬃收进空间,李牧又用法币兑换了一些美元和英镑,这才在洋行买了机票,坐上了汉口飞往昆明的飞机。

    到了昆明,李牧没有停留,当天竟然就买到了机票,一打听才知道,作为中国唯一的国际航线,淞沪会战爆发后,很多人都选择从这里乘飞机出境。

    因此,航空公司也加大了航班数量,有的时候一天有三四次航班。

    到了河内,已经临近傍晚,李牧买好明天飞往曼谷的机票,在附近找了个旅馆住了下来。

    现在的越南还是法国的殖民地,相比国内战火连天,这里还保持着一份宁静。

    没在这里停留,第二天上午,李牧就坐上了飞往曼谷的航班。到了曼谷,刚好下午有飞往新加坡的客机,没有停留,立刻买票飞了过去。

    当天下午七点多就已经到达新加坡,从武汉出发,一路用时仅仅只有两天,在这个时代也算是个奇迹。

    当晚,找了一个档次不多的酒店住下,次日一大早,锻炼完成后,李牧开始逛这里的市场,主要了解猪鬃现在的行情。

    不了解不知道,由于战争爆发,商路被堵,现在市面上猪鬃稀缺,再加上一班子投机分子,眼见几乎垄断全球猪鬃出口的中国陷入战争,并且短时间内没有结束的迹象。

    都参与进来,开始炒作。

    猪鬃的价格,短短一个月内,翻了三倍,还有价无市。

    李牧听的咂舌,他在国内以市场价的半价收购猪鬃,在这里能以平时的三倍的价格卖出,仅仅从武汉跑到新加坡,就有六倍的利润。

    确实让人疯狂。

    在新加坡转转两天,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