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百二十七章:承天(3 / 4)  犁汉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做完了这些,刘宏并没有高兴多少,因为他还有一个巨大隐忧:

    那就是自己的长子史侯没有一起带回长安,要是落在河南那些叛军手里就麻烦了。

    ……

    当刘宏于长安改朔变服的时候,天下喧然。

    谁都没想到国家竟然会这么果断,在天象有异的时候,迅速采取行动回应上天。刘宏的果决使得不少原先还观望的人相信,国家至少还有心收拾山河。

    于是在利益和忠君观念下,凉州、并州、益州的诸多二千石太守皆遣上计吏带着今年的税赋钱粮送往长安,以示对国家的忠诚。

    不过这里面,河东太守董卓却拒不遣上计吏。不仅如此,他还江东的盐池给占领了,将利有千万的盐池吞为己有。

    董卓的行为让刘宏大感意外,几次遣发训斥。但董卓除了虚伪应付,没有一点变化。

    这下子,刘宏知道自己河东保不住了。

    河东是洛阳和长安之间最重要的一个大郡。要是河东倾向了洛阳,那长安这里就危险了。于是,刘宏再不敢逼董卓,不仅许其无罪,还许其建武将军一职,许其开府建牙的权力。

    时间到了光和六年,十二月末,也是承天元年的开始。

    洛阳方面终于和城外的汉军和谈好了。

    由许相出城,各公卿相随,河南汉军并世家部曲军两万人正式入主洛阳。

    在长安那边宣布改德后,河南汉军正式宣布长安为伪帝伪朝,并拥立伪帝长子,史侯刘辩继位,继续以炎汉为正统。

    原先的光和年号已经不能用了,于是懵懂无知的小皇帝刘辩就在其舅大将军何进,许相、袁隗、皇甫嵩等三公,朱儁、袁绍、曹操等一干将帅的陪伴下,正式昭告天下,改年号为共和。

    本来关于洛阳的继任者是何人,河南内部是吵成一片的。

    立刘辩为帝,不少人是不同意的,因为这个不合法理。

    从宗法制度而言,刘辩入继大统是因为他是刘宏的长子。但现在刘宏已经被认为是伪帝了,已经不被承认为正统,那这刘辩如何能做君呢?

    所以这些人就觉得可以从宗室血缘最近的选一人立为君主。

    但这事并没有得到河南上层士卒领袖们的赞同。

    本来袁绍也是这个打算,甚至有想过以宗室长者刘虞为帝。但在袁绍入城见过族叔袁隗后,他果断放弃了这个观念,转过来支持刘辩为君。

    这里面有几个考量。

    支持刘辩为君的,主要有他的舅舅何进、司徒许相和袁氏领袖袁隗。

    何进的原因自不必说,他之所以愿意放河南叛军入虎牢,除了形势所迫,更多的就是要拥立自己的侄子刘辩。因为这样他还能继续做大将军。

    而对于何进的态度,河南世家们不得不慎重考虑。因为何进代表着南阳方面的态度和一部分党人大佬。

    党锢解禁后,何进招徕了一大批党人,比如刘表、蒯越等人,这些人背后都在各地有着非常强的影响力。

    所以何进肯定是要争取的。

    而司徒许相支持刘辩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就是为了自己的名声,因为他拥立刘辩,就不是对刘宏不忠,只是因为刘宏失德,他无奈之下才谏言拥立新君。

    但这只是他个人的阴私算计,上不得台面。如果只是这个原因,除了城内的一部分投降公卿会赞成,其他人是不会被说服的。

    但许相厉害就厉害在,此人真的有政治头脑。

    在和钟繇谈崩了之后,他就知道河南汉军并没有真的想好如何团结关东诸郡国,这无疑将大大不利于后面的东西对抗局面。

    但许相帮他们想到了。

    之后他驱车到了袁隗府,直接和袁隗面谈。因为在许相看来,这次兵谏,袁隗即便不是背后首脑也必然是知情的。

    开始袁隗还和他演戏,一副忠君爱国的样子,为小儿辈的胡闹痛心疾首。

    但在许相点出河南世家背后的隐忧并告诉他自己有办法。那袁隗不装了。

    那这到底是什么办法呢?

    这办法就是效仿周幽王时期的共和一事。当年周幽王无道失德,激起国人暴动。最后幽王逃到彘地,朝廷就由召公和定公共和执政,辅助年幼的太子。之后等太子长成,再还政于天子。

    此办法一出,袁隗大声叫好。

    这许相真的是能人,既解决了日后朝廷法统问题,又将伪帝钉死,然后还将河南世家们作乱的事给遮掩了。

    袁隗他们老一派的,早就和汉室绑在一起了。所以他们不反汉室而是反刘宏。用这个办法,他们依然能借用汉室四百年天命,继续公侯万代。

    这个办法一出,城内外迅速达成一致,可以说人人欢心,人人得利。

    这里面,可能也就是袁绍最难过,毕竟他是真的想代汉而不是辅汉。

    但此时的袁绍还只能听命于袁隗,继续蛰伏。

    也因此一事,袁绍想出任一方的心思就越来越浓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