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百一十三章 突来之战(2 / 3)  宋阀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臣商议,普遍认为,既然高世由有这份“孝心”,他想打就让他打吧。如果打胜了,当然好,如果战败了,不正好以此为由,废黜了他么?

    对于高世由借兵的请求,完颜亶不打算答应,但后来因为粘罕的极力坚持,兀术决定派遣自己的禆将,蒲卢浑和阿鲁朴二人引军三万作为支援,至于西线,除韩常两万兵外,兀术又派出自己的悍将赤盏晖引四万军前往增援。

    兀术之所对陕西这么积极,首先是因为陕西在金军作战路线中,一直是西路。而西路又一直是粘罕在主持。他让自己的悍将引军入陕,取代粘罕的意图不言自明。除政治上的因素外,西军虽然经历了大败,但直到现在,仍是南朝最具实力的一支武装力量。上次马五没能拿下凤翔府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此番用兵,务必夺取

    金国的批准和支持,给了高世由莫大的鼓舞。他随即以其弟高孝恭总兵务,仅在东线,就纠集军队十四万,任用大批降将统兵,拟从东京出发,直扑襄汉地区。而对于西线,高世由还算没得失心疯,他知道西军虽然大败,伤了元气,但还保存了相当实力。吞并陕西,对韩军来说,显然不太可能。但没关系,我吞不了整个陕西不打紧,西军不是还控制着四路么?我能拿下他一路半路的就成。总之,陕西小打小闹,荆湖大打出手

    嘉定三年八月,秋高马肥,十四万韩军联合三万金军从东京出发,直扑襄阳宋韩战争爆发

    江南震动杭州行在的君臣怎么也没料到,前两年刚刚以巨大的耻辱为代价,与女真人议和成功,休兵罢战。可现在,伪韩又来了

    刚登基不久的赵谌完全没有应对这种局面的经验,他去见父亲,见祖父,求教应对之策。可那两个在位时,应对战急的表现也不怎么样只能告诉他,这事你得和朝中大臣商量。

    赵谌慌忙召开详议司,并把已经不具备参加详议司资格的徐绍也拉来,商议对策。朱胜非,秦桧,许翰等重臣都缺乏应对战事的经验,徐绍的作用突显出来。在详议司会议上,他轻描淡写地让官家和同僚勿忧,女真人我们打不过,高世由还打不过么?关羽张飞揍不了,刘玄德还不行么?青龙刀丈蛇矛斗不过,双股剑还不成吗?

    他指出,何灌是军中宿将,麾下又有其长子何蓟、并张家兄弟以及韩世忠岳飞,支撑一时应该没问题。折家军在江西练兵,此时不用更待何时?赵太尉拱卫行在,又有江中水师之利,护住江防没有问题。总之,莫慌,从容应对就是。

    他的淡定大大地消除了赵谌和宰执们的紧张,而皇帝更是听从许翰的劝说,“力排众议”,正式任命徐绍为尚书右仆射,中书门下平章事,并兼任御营使,成为次相和反击韩军的总指挥。

    而在陕西,徐卫虽然还不知道南方已经开战,但也注意到了陕西金军韩军的异常举动。首先就是京兆府的敌军收缩兵力,驻武功的高宛在麦收之后引军还长安。

    接着,环庆刘光世报告,在庆阳府南面的宁州,东北面的保安军,有敌兵集结迹象。

    再来,就是伪韩陕西宣抚大使刘豫正式行文赵宋川陕宣抚司,指责南朝陕西制置使徐卫鼓动韩军兵将叛变,蓄意挑起争端。在文中,刘豫言辞表现出一种莫名其妙的激烈,直接把事情上升到破坏宋金隆兴和议的高度。

    徐卫综合这些情况分析,认为陕西可能面临战争危险,遂上报绵州。徐处仁指示,不要轻举妄动,静观其变。徐卫遂以制置使身份,命令刘光世进入战备状态,又命令泾原帅徐原,随时准备支援,一旦战事爆发,泾原兵就进入庆阳府助战。

    而对于他自己的防区,徐卫不用操太多的心。凤翔有他心腹大将张宪坐镇,无论凤翔府城还是朱记关,都有重兵防守,可以说是城坚器利,甭管谁来咬,都得磞掉他一嘴的牙他担心的,反而是刘光世和环庆一路。

    环庆军,绝大部分都是曲端原来的老底子,平时和和气气,真打起来刘光世能不能自如地指挥是个问题。到了紧急关头,徐原会不会违背命令,拒绝支援,又是一个问题。

    秦州,陕西制置司。

    连续数日,不断有新的消息传到此处,战争阴云密布刘光世已经确认,韩军即将从保安和宁州两处,对庆阳府发动夹击。他已经命令张中孚进抵庆阳府北部布置防务,又命令刘锜引军进驻庆阳府南面的赤城镇,扼住泾水,并在庆阳府城动员军民,加强防务。但还是担心势单力薄,请求制置司调动兵马增援。

    一名身背信匣的信使,纵马飞奔至制置司衙署前,没等马停稳,就飞身跃下,顺手取了信匣,大声道:“庆阳急报”

    听了这一声,守卫大门的士兵不敢阻拦,放他通行无阻一路奔入二堂,制置司主管机宜张庆接住,疾声问道:“怎么回事?”

    “战事爆发韩军两路进攻”满头大汗的信使焦声道。

    张庆面色一紧,夺了信匣转身就往里走闻讯出来的吴玠和他一道进入了徐卫的办公堂。

    “大帅”张庆一进去就沉声喊道。

    徐卫正俯首于文案,听这一声,抬起头来,满面肃色。张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