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四十三章,北上天津3(2 / 3)  喋血上海滩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条英机受家庭氛围熏陶,他很早就渴望当一个军人,能为天皇效忠。少年时代的东条英机曾先后就读过东京四谷小学、学习院小学部、城北中学、东京陆军地方幼年学校和陆军中央幼年学校。东条英教为了培养儿子的武士道精神,专门请人教东条英机学习“神刀流剑舞“。1899年9月,东条英机进入东京地方陆军幼年学校学习。进入军校,东条英机以父亲为榜样,渴望成为“效忠于天皇的合格军官“,为日本“征战建立功勋“。在陆幼学习三年之后,1902年9月,19岁的东条英机进入陆军中央幼年学校学习。由于当时正值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进一步刺激了日本军国主义对外扩张的野心。东条英机在学习期间,就感受到日本国内对侵略中国得逞的“狂喜“。日俄战争爆发前后,日本国内更是举国动员,日本政府积极加紧扩军备战,军界则猖狂叫嚣,对俄“复仇“,准备与沙俄大战一场。培养军官的各级军事学校,为侵略战争服务,相应地实施“战时教育方针“,一面缩短了学制并加紧教育和训练,一面极力向学员灌输军国主义侵略思想。

    1904年的日俄战争(明治37年),对日本军国主义政府而言是“命悬一线“的关键一战。东条英机由陆军中央幼年学校升入陆军士官学校。东条英机经常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同学,到士官学校后面的市谷台高谈阔论,东条英机经常跳出来向大家展示他那套并不十分专业的“神刀流剑舞“。众人的阵阵喝彩使东条英机忘乎了所以,极度的亢奋使他完全陷入对未来的狂想而不能自拔。毕业后,作为精英分子的一部分,东条进入了陆军省实习,接着外放任日本驻德国大使馆武官,正好碰上裕仁皇太子游历欧洲,接见驻欧洲各地日本武官,在闲院宫载仁亲王等皇族前辈名将的引荐下,以永田铁山为首的青年军官向皇太子宣誓效忠,发誓铲除军内长州阀元老势力,清除政党势力对皇权的干涉。随后巴登巴登三羽乌(永田铁山,小畑敏四郎和冈村宁次)拟定了计划大纲。作为在巴登巴登的第四个人,东条英机当时负责在门外放哨。1921年夏天,他到德国游览,这是他一生中唯一一次长时间接触非亚洲环境,年底在参观完华盛顿会议后,他匆忙的乘火车穿越美国,返回日本,他对德国的印象比对美国深,这可能是因为他懂德语而不懂英语的缘故。1931年8月任参谋本部整备局动员课大佐课长,“九一八“事变时,日本各政党对军部所持放任态度不满,东条英机马上对政党发表的不利于军部的言行进行了“调查“,指控这是“挑拨军民关系“。1933年3月,东条英机被任命为陆军少将,同年11月任军事调查部部长。1934年3月,东条英机在军事调查部长的位置只做了四个月,便被调到陆军士官学校,随后又先后任职于步兵第24旅团和第12师团司令部。

    日本以武力强下行占领中国东北后,为了实现对伪满洲国的所谓一元化统治,于1932年便出台了所谓的《八八》决议,随后又于1934年将日本驻伪满洲国的机构进行重新整顿。自此时起,关东军实际上掌控了伪满的政治、军事、外交以及经济大权,关东军司令官也就成了太上皇。东条英机所任宪兵司令官一职,按照规定同时兼任日本驻满行政事务局长的要职。东条英机到任后,首先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扶植自己的党羽。在此之前,关东军宪兵队仅仅是一个编制仅200人左右的队伍。这点微不足道的力量,当然无法满足东条英机的需要。于是他迅速从日本本土、台湾以及朝鲜等地调集了一批得力干将,并为他们在宪兵队里安排要职,在短时间内培植了对其忠心耿耿的亲信。

    1936年2月26日清晨,“皇道派“近1500名少壮派军人在东京发动了军事政变。他们占领了首相府、陆军省、内务省和参谋本部等重要机构,还控制了《朝日新闻》社。内务大臣斋藤实、陆军教育总监渡边锭太郎、大藏相高桥是清等人被政变军人杀死。政变者以“尊皇讨奸“、“昭和维新“为口号,支持荒木贞夫等“皇道派“首领掌权组阁,建立法西斯体制,立即“北进“,讨伐苏联。政变使东京陷入一片混乱。政变的消息很快传到“满洲“,作为“统制派“骨干的东条英机不禁暗暗吃惊,因为关东军内部也有不少“皇道派“的同情者,他自己可能也成为“皇道派“分子刺杀的目标之一。不久,情势更加危急--驻哈尔滨的第十一特混旅团真川少将发出通电,声称支持国内的“兵谏“;驻“东满“的一六师团已自行出动,赶往“新京“;佳木斯守备营发生暴动,已占领东站、拦截火车。东条英机面对危机情势,拿出一贯作风,根据关东军镇压命令的指示展开大搜捕,指示手下宪兵搜捕中可不与所属部队长官商量而直接行事。他向各师、旅团及分散于各地的宪警长官发出密电和密令,命令立即处决叛国乱军者。根据“黑名单“,长春的宪兵迅速行动,逮捕毙杀了长春的全部“皇道派“高级军官。另一方面,东条英机不失时机地向天皇和军部发出通电,表明立场,宣称关东军反对“兵谏“,坚决支持天皇。通电中说:“'皇道派'逆徒杀戮帝国重臣,以武力逼宫,辱我皇威乱我政纲,致举世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