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卷 小元霸 第三十九章 对答四海居(2 / 4)  布衣首辅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行就是兼任的意思,他这个行江西右参政是兼的职务,大约为方便府衙与省府之间的协调安上去的。

    李丹听后心知,这人在府里并不是挑大梁,而是被人安置到这地方来,充当个上下、左右协调、沟通的可有可无的闲角色。

    心里迅速权衡之后,李丹决定还是以他本职相称,赶紧后退半步躬身行礼,道:

    “学生李丹,见过同知大人!不知大人所言之‘惑’为何?学生愿尽绵薄之力助大人一、二。”

    赵崇宪道声“叨扰”,不客气地走上前,吾吉忙起身为他让座,自己站到了兄长吾昆的身后。

    “李三郎自余干来,吾闻朝廷对贵祖、尊父都曾有褒奖,可谓忠诚世家也。

    然,本朝靖难以来,一直有三不和困扰,文武不和、南北不和、钱钞不和。

    当今天下太平、江山一统,何以还有这许多不和?就拿你刚才所讲文、武之事来说,要平衡之,说易行难呵!

    对此,三郎你可有什么说头、想法?不妨讲来做些酒后茶余的探讨。”他这话说得不紧不慢,却让吾吉后背上刷地冒出层冷汗来。

    没想到这位竟知道自家前辈的事,李丹有些惊讶,马上拱手应答:

    “大人所讲这三件事,在学生看来背后都只有一个词:人欲。”

    李丹话音落地,毕同知脸上波澜不惊,吾昆、吾孝和焦百户互相看了眼,吾吉却是后背上汗如雨下。

    “人欲,怎么讲?”

    “天下兮兮,利来利往。”李丹说:“士农工商争的都是一个‘利’字。大人方才所说之三不和,也不外乎此。”

    “嗯?不对吧?”赵崇宪眉头微皱,手里的折扇放到了桌上。

    “若说钱钞不和乃商贾因利诱导所致,我尚可认同,其它怎会与之相关?三郎莫不是要大言糊弄于我?”

    那几位脸色都有点不对了,李丹却笑着再次拱手:“大人且听学生详解。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诚如是也!

    三皇五帝时人只想吃饱饭,那有许多额外想法?

    后来产出多了,温饱解决,才渐渐有了华服、歌舞、奴婢。疆土扩展需要管理,始有驭下之术、治国之道。

    而这‘想法’二字,便是人欲。

    我朝太祖以武而起,驱逐鞑虏、恢复汉家。但马上定国,却不能马上治天下,而治理还需文官体系来实施。

    这时便有种情形出现了,所谓文进武退。

    虽说历朝建国后都要经历如此阶段,但轮到自己头上肯定不好受、也不习惯,所以一向指点江山、攻城略地的武将受了束缚不高兴,这就是文武不和的由来。”

    “说得透彻,好!”赵崇宪手在桌沿轻轻一拍,脸上露出欣赏之色,催促说:“那,南北又为何闹不和?”

    “南北不和缘于历史,根子在地域差异。鞑靼人治下以北人为尊,贵于南人,那时便种下了隐患。”

    李丹谢过后在他示意下坐了,继续说:

    “南北分界在秦岭与淮水。大致上讲鞑靼人退走草原,留给本朝的是气候无常、土地广阔、民少、乏粮,百废待兴的北地。

    而南方比北地早二十年回到汉家治下,加之气候温和多雨水、土地肥沃,故恢复迅速。

    如苏浙的丝绸、两湖稻米、川贵茶盐、云广的矿产、木材、宝石,还有广东海贸带来的香料和黄金,这些造就了南方的富庶。

    太祖、太宗、仁皇帝三代圣君北伐完成统一,无论军中还是朝堂,南人多于北人。

    较富有并更早恢复汉统的南人自觉扬眉吐气,看不上北人,而北人认为自己与南人无异,不该有科举人数上少于南人这种事。

    这造成了朝堂上北人少于南人,话语权较弱时常处于下风,南北矛盾凸显。

    虽然太宗高皇帝靖难后,这种情形稍有缓和,但自宣宗皇帝以来连续四科状元皆出于南,此风复盛矣。

    大人自北地而来自有体悟,不知学生所闻是否确实?”

    “确实,确实!”赵崇宪连拍了两下桌沿,激动地问:“那钱钞不和又是怎么回事呢?你快快说来!”

    李丹喝了口茶水,略一思索,开口说:“古时铜少且贵的缘故,地位堪比黄金。

    商及周初,铜只在贵族公卿家中为铸造重宝、铭器使用,难以流通。

    战国群雄并起,虽然礼崩乐坏、诸侯兼并,但疆域广大带来的是安全和交通发达,则商业繁荣,交流促进,铜遂为货币,信用天下。

    秦汉后华夏一统,且产力进步,开发得多了,以铜铸半两、五铢,贞观及开元通宝,因其贵重专为天下流通之货币。

    而唐以后经世动荡,中华之铜四溢流出者甚多。如至西域、东南各国,东入倭、韩,北入诸胡,故华夏所用遂告不足。

    是以宋仁宗以纸制交子。

    钞币此物其实早已有之,或言源于汉时契券、唐初柜票。

    丹查阅古籍,知汉武帝令王侯宗室朝觐时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