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卷 小元霸 第一百一十八掌 范县尊登门(2 / 3)  布衣首辅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是赵家子孙呢!」赵重弼自嘲地挥挥手。

    在焦丛虎家门口下车前,李丹向赵重弼告辞并祝他剿、抚有成。赵重弼问他:「三郎你给我个实话,那余干县城,你能守几日?可要兵相助?」

    李丹想想,咬了咬下唇道:「我意在余干募兵,集合团练两千御敌。同时征发丁壮襄助守城。以我之法,湖匪来万人,我可抵御半月,五千人以内可抵御一月之久。

    若敌来余干,我遣人快马出东门给鄱阳告警,八十多里地次日可达,鄱阳军来如是水上也是次日可达,如是陆路需两到三日。

    大人可计算脚程调遣军马,并遣来使回报以便内外配合。」

    「你可要官军协助?」

    李丹愣了下,但他估计府城是派不出太多人的。于是回答:

    「大人若是方便,可遣三、五百官军来助以激励民心士气。若不便,丹亦不强求。

    余干东南有冕山,高约三百尺,隋末林士虹曾在此地建寨屯兵。

    我意最好利用该寨废址设支游兵在此,与本县成犄角之势。大人如能遣官军前来,此设想便可实施了。」

    赵重弼点点头,想了会儿说:「吾明白了,就依卿建议给你派五百人去,但你要守住不少于十日,可否?」

    李丹大喜,赶紧深深一揖:「丹,代父老谢过大人,且行君子之约,必不辱使命!」

    自从听说「河山军」的哨探已经出现在黄埠,余干县城里就弥漫着紧张气氛。就那么点距离,水军顺流而下自锦江入东河(余水)一日便到。

    范县令想到这点就禁不住地哆嗦,本想平安熬到任期结束,带上宦囊谋个南都六部的清贵位置躺下了,谁知还要面对一场刀枪箭雨的洗礼和煎熬!

    原本范太尊对那位昭毅将军还是蛮期待的,对他手下那几百团练也是蛮尊重的。

    谁知数日前有三百多湖匪跑到马岗抢了家富户,将军带着吃饱喝足的儿郎们雄赳赳地出去,结果不知怎的丢盔弃甲地又跑回来,大叫大嚷:「快关城门!」

    闹得城里鸡飞狗跳。后来只有三、五十个湖匪来到城门口探头探脑一番,又扬长而去了。

    结果这支团练便成了全城的笑柄,还被小孩子们编了儿歌:大将军,真威武;儿郎出,丢短裤。

    从那以后县令大人就不信将军的吹牛了,他开始热切盼望起李丹的队伍来。

    前天韩安(此人据说与李三郎有师生之谊)回到城中,给他带来了李丹的亲笔信、缴获中挑出的礼物(一盒徽州黄龙松极品烟墨、两方青田玉印石),并告诉他已经精选了数百精锐在回来的路上,请县尊务必紧守城池待援。

    开始范太尊闻听只有数百人有些失望,这够干什么用呵?后来听说这些人都是做过伍长、什长的,顷刻便足以拉出一支数千人大军,这才高兴起来。

    按李丹的要求,他立即招来周都头,和他商议派衙役们赴四乡招募义勇。但是……,「老爷想法是好的,可募兵需要银钱啊,钱从何处出?」周都头问道。

    「这个……。」范老爷也卡住了,他叫来户房主事询问,得知县里目前只有现银不足五百,铜钱两万四千枚,再就是各种会票、交钞,零零散散加起来能勉强凑个三百两。

    「收上来的田赋折色、税金倒都在库里没来得及运走,可没有上意咱们不敢动呀!」听说要募兵,官吏面有难色。

    钱钞加在一起勉强能凑出千两之数,可要是募兵,这点银钱眨眼功夫就会用光的。

    募一个兵,除去安家费用,还要给月例赏银(募集义勇是临时性质,拿的是月例,不是军饷),要包对方的吃、住,要考虑服色和武器……。

    花钱的地方多了,怎么可能用这区区千两包打天下?范太尊思来想去,还得找大户们,得动员捐输!

    一说到大户,除去那几家富商,最有名望的就数赵、李、吴、刘、钱、徐六大家。

    其中这个赵可不是昭毅将军的那个赵,而是南宋名相,宗室赵汝愚的后人。他家宗支不少,但都很低调。

    虽然本朝对前宋、南宋皇室后裔保持着尊重,但也没给什么特殊待遇。

    甚至连佩戴标志皇族身份的黄带子都没他们的份儿,只是习惯上地方官员对他们本家长房是赋税减半收取的,大家心照不宣而已。

    不过既然都姓赵,大约他家不会在捐输上作妖。

    范太尊知道他们是老老实实的地主,尊先人遗训不做官的,所以也就能要出些粮食、布匹。这事他决定交给兵房主事萧贵去做,此君娶了赵家女儿,好歹有层亲戚的面子。

    余干的吴姓是大姓,倒不是说他们多么有钱有地位,是因为他们系汉朝长沙王吴芮的后裔。

    秦末汉初,鄱君吴芮保境安民,并响应刘邦起事,最后受封长沙王。他的一支后裔留在余干周边成为较有名望的大家族。

    类似的还有刘家,乃是汉景帝时淮南王刘安的后裔;钱氏,乃是吴越王钱缪第十四子钱传璛的后代。

    这三家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