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六十章 我以我血荐轩辕(2 / 2)  大明:寒门辅臣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章

管就容易事多,事多就容易乱,乱了社稷就容易完。

    这是一套认知逻辑。

    所以历朝历代中原王朝都将礼制放在极重要的位置,所以朱元璋在礼制设计时面面俱到。

    皇室需要礼约束士大夫与天下,士大夫需要礼约束下级与百姓。

    礼兴,是天下太平的标志。

    不管你是否觉得麻烦,但这一套玩意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想在官场混,想在古代混,就必须知礼仪,懂礼仪,守礼仪。

    赞礼官员高唱赞歌,文武百官开始齐声山呼天辅有德。赞立官再次高唱,官员跟着山呼海宇咸宁,之后还有圣躬万福。

    礼乐大奏,又是挥鞭。

    朱元璋在百官的祝贺之下宣布退朝,然后回华盖殿,整个大朝会典礼结束。

    当然,百官这个时候并不会真的回家,在殿外溜达溜达,吹吹风,等老朱换好衣服,奉天殿的宴会便开始了。

    洪武七年的第一顿饭,老朱请客,不算寒酸,至少有鱼有肉有酒。

    歌舞之类的也就那样吧。

    顾正臣坐在门口附近,旁边还有个柱子可以遮挡,反正老朱也看不到,着实饿了,索性便吃了起来。

    坐在顾正臣一旁的是个年近六旬的官员,顾正臣不认识,也不想认识,可这个老家伙似乎看顾正臣不顺眼,总是吹胡子瞪眼,似乎很不满顾正臣吃东西。

    歌舞之后,便是说闲话了。

    魏国公徐达举杯:“元旦伊始,臣恭愿陛下龙体金安,大明风调雨顺!”

    朱元璋微微点头,威严地说:“魏国公这杯酒,朕还是要喝的。不过这杯酒不是你敬给朕,而是朕敬给你,还有前线的将士们!元廷虎视眈眈,年年犯边,朕能在金陵睡得安稳,治理江山,你们是首功,来,让我们举杯,敬给勇猛无畏的将士!”

    “饮胜!”

    众人举杯,顾正臣也跟着喝了一杯酒。

    徐达颇是感性,见朱元璋如此,感动不已:“臣定会将陛下之话带给前线将士!”

    朱元璋含笑。

    胡惟庸举杯插了句:“陛下,正因有前线将士扞卫疆土,拱卫山河,才有这几年太平日子,如今百姓安业,国力蒸蒸,皆是陛下勤勉为政,爱护万民之功,臣提议,这杯酒敬陛下,愿陛下保重龙体,开盛世!”

    “愿陛下保重龙体,开盛世!”

    文官一群人高喊。

    朱元璋被胡惟庸几句话捧得很是高兴,连连说:“也有诸位爱卿的功劳,来,饮胜!”

    一杯酒下肚。

    御史台御史大夫陈宁开口:“陛下,今日元旦,当有诗来贺。臣听闻泉州县男文采飞扬,连宋师都自愧不如,不妨让他献诗一首,助兴一二。”

    顾正臣差点噎住,暗骂陈烙铁是个小人。

    胡惟庸瞪了一眼陈宁,这个家伙就不能消停了,非要和顾正臣过不去了?

    朱元璋神色如常,只不过笑意少了一些,看了看喊道:“泉州县男在何处?”

    “陛下,臣在。”

    顾正臣不得不从柱子旁起身走出来。

    朱元璋笑道:“陈御史大夫想你献诗,如何,今日可有诗情?”

    顾正臣叹道:“陛下,臣无甚诗才,更不敢与宋师相提并论。倒是前几日听魏国公讲述边疆战事,臣有感而发写了一首杂诗以明心志。”

    朱元璋心情大好:“明心志倒也不错。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据张和说,这是你所写,确实有几分豪迈,来,让朕听听你的诗作。”

    顾正臣没办法,自己也没水平,只好剽了,略一沉思,念道:“灵台思计平北虏,万骑兵戈卫中原……”

    徐达听得连连点头,多少捧个人场。

    陈宁微微摇头,目光中透着冷意。

    这算什么,开头都不够有气势,你在思考如何平胡虏了,说明还没计划,“万骑兵戈卫中原”这是讽刺大明转攻为守。

    这不是挖苦人,说局势很差劲吗?

    洪武七年元旦,你竟说出如此不好的话,咱可要好好弹劾弹劾你。

    胡惟庸皱眉,看向顾正臣颇是惋惜。

    你写不好就别写,推辞掉也不碍事,这喜庆的场合,说局势不好,很令人反感,你也不看看陛下脸色都难看了。

    宋濂、刘基都是词作大家,看着顾正臣都没动作。

    顾正臣没看众人脸色,继续魔改,念道:“寄意天子委我令,我以我血荐轩辕!”

    此言一出,朱元璋眼神一亮。

    宋濂忍不住赞叹:“好一个寄意天子委我令,我以我血荐轩辕!”

    刘基念道:“灵台思计平北虏,万骑兵戈卫中原。寄意天子委我令,我以我血荐轩辕!好诗,好诗!”

    朱元璋击掌赞不绝口:“读之激昂慷慨,热血沸腾!好,极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