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百二十二章 市舶司停罢的危机(2 / 2)  大明:寒门辅臣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章

策已行多年,能有收益才是怪事。”

    顾正臣苦涩不已:“没有收益并不紧要,可现在棘手的问题是,泉州市舶司提举魏洪上书,直言海外贸易误国误民,建议封禁大海,甚至将矛头对准了沿海地区的百姓,说百姓与海外之国勾连,有成为海盗之嫌,要求朝廷下严令,彻查百姓私自出海之事,以重刑加以处置。”

    是什么原因直接导致朱元璋下令停罢宁波、泉州、广州三市舶提举司,历史上并没有明确的记录,但现在,顾正臣可以肯定,市舶司的上书与海寇问题,很可能是促使朱元璋下决断的关键原因。

    魏洪!

    顾正臣根本就想不起来大明有这么一号官员,兴许他连上史书的资格都没有,可偏偏在这个时间点上冒了出来,成为了影响事态走向的人。

    张希婉看着忧愁的顾正臣,轻柔地问:“前段时日夫君不是说,让靖海侯帮忙说话,改变朝廷禁海之策。如今事态发生改变,太子也没了对策,想来是陛下更倾向于禁海吧?”

    顾正臣重重点头,看着聪慧的张希婉:“你说得没错,陛下缺乏对海洋之外的雄心,对他来说,禁海,一了了之,什么事都清净了,没了这些烦心事,他可以将更多精力放在国事身上。只是,大海禁不得,且不说数以百万的海边渔民如何生活,就是禁了大海也无法解决海寇问题。”

    张希婉走至顾正臣身后,抬起手按捏顾正臣的肩膀:“太子都没法子的事,夫君能有什么法子。再说了,陛下心意是禁海,夫君若是相反,主张陛下开海,岂不是忤逆了陛下?”

    忤逆?

    有时候忤逆也是不得不为之的事,何况主要背锅的是太子,自己只不过是个小跟班,哪怕老朱发火,也不至于多严重。

    现在老朱的态度尚不明朗,至少还没拍板落锤,还有转圜的余地。

    只是用什么方法来改变老朱的意志?

    顾正臣寻思良久,决定用Swot法试试。

    所谓的Swot法,指的是优势、弱势、机会、威胁,是一类分析矩阵,在后世广泛应用于企业战略决策环节。

    告诉老朱,开大海的优势在哪里,现实机会与未来收益可能,同时给出不足与问题所在,然后提出弥补不足,解决问题,抓住机会,扩大优势。

    为了让老朱一目了然,顾正臣特意将文书内容做成了表格形式,这并非正式递给中书与朝廷的文书,而是写给太子,让太子转上去的文书,可以不遵循朝廷文书规范。

    等顾正臣写完,张希婉已是哈欠连连,手中的团扇都掉在了地上,眉头与鼻尖透着细密的汗珠。

    终还是天太热了,夜晚也凉不下来多少。

    翌日。

    张希婉与顾正臣分开忙碌,前往裁缝大院。

    张希婉很喜欢现在的日子,不需要每日待在闺房里面,能够指挥一众人做事,看到这些辛劳的妇人拿到钱粮时灿烂的笑容。

    考虑到战术背包的需求越来越大,朝廷催得紧,而今年朝廷又不打算折色棉布,张希婉在与顾正臣商议之后,决定在织造大院中调一批人手加入战术背包的缝制之中。

    顾正臣自是没有意见,只让张希婉自己看着办,只要确保质量,想如何运作就如何运作。妇人的事,顾正臣不想参与太多,县衙的事都忙不过来……

    夏收在即,县衙将要停止放告,而在这之前,县衙必须安排好一应事宜,比如召见里长、老人,让他们催促百姓做好夏收,该收粮的时候,需要抓紧点,莫要坏在了地里。

    顾正臣虽然不太乐意做这种事,百姓不比谁清楚粮食的重要,不用人一天天叨叨,可这偏偏是知县的本职工作,如果连个流程也不走,一旦被人抓住可就是掉官的问题……

    顾正臣看着一干里长,严肃地说:“夏收之后,很快便会安排秋种。这一次,句容会挑选出三千户百姓贷肥,以增土地肥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