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74章 常风,替朕拉个皮条(2 / 3)  我在锦衣卫负责抄家的日子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起,我就已经是文官的敌人了。”

    杨一清又道:“我收到了一些风。说皇上要将天下兵权收归于己。今后统兵权、调兵权皆归皇帝一人之手。有这回事嘛?”

    常风答:“有。”

    杨一清道:“此事若皇上下旨,恐在京中酿成政潮啊。”

    常风问:“你选择支持谁?皇上还是文官?”

    杨一清沉默良久后道:“我会选择沉默不言。”

    常风道:“嗯,你有苦衷。我想皇上会理解。”

    大宴礼过后,正德帝宣常风祖孙三代到豹房饮茶。

    正德帝先让张永给常家人倒了茶。

    盏茶过后,正德帝问常风:“你知道朕今日请你喝茶是为了何事嘛?”

    常风拱手:“请恕老臣愚钝,老臣不知。”

    正德帝正色道:“朕打算让你拉个皮条。”

    此言一出,常风一口茶呛到了喉咙。

    正德帝道:“你惊什么。朕没开玩笑,朕真要你拉个皮条。你猜朕让你拉的是谁?”

    若换做愚钝些的官员,一定会答几个风骚的有夫之妇的名字。谁人不知皇上喜好他人之妻?

    常风却是朝中人精里的人精。永定河里的千年老王八都没他精。

    常风思忖片刻,答道:“恕臣妄自揣度圣意。您应该是想让臣拉杨廷和。”

    正德帝笑道:“继续说。”

    常风答:“皇上要收天下兵权,满朝文官皆是阻力。兵权是文官们的命根子,您若强收兵权恐酿成政朝。”

    “大战刚过,朝廷最不需要的就是满城风雨的政潮。”

    “若文官的领袖能够站到皇上一边,则形势立变。”

    “都说文官领袖是内阁首辅。如今则不然。梁储虽是首辅,但其人忠厚。真正的文官领袖是次辅杨廷和。”

    “若杨廷和支持皇上从文官手中收夺兵权,则水到渠成。”

    正德帝拍案叫绝:“常风,你真是朕肚子里的一只蛆虫!啊不,蛔虫!”

    “朕不过说了‘拉皮条’三个字,你便猜到了朕之所思所想。不愧是从小看着朕长大的老臣!”

    “先皇不仅给朕留下了大明的江山社稷。还给朕留下了一位值得信任的至亲贤臣啊!”

    正德帝这是在学习常风戴高帽的技巧,反向给老常戴高帽呢。

    常风却很是冷静:“禀皇上,若想让一个人改变自己的立场,就得开出能让他动心的价码。”

    “臣只带着一张嘴去劝杨廷和,是劝不动他的。”

    正德帝会意:“朕不会让你空手去见杨廷和。朕的价码是,杨廷和取代梁储,任内阁首辅,文官首揆。”

    “杨廷和之子杨慎,升经筵讲官。成就杨家一门两帝师的佳话。”

    常风思索片刻后道:“这个价码足够大。应该能让杨廷和转变立场。”

    说句题外话,一部《明实录》,两条线贯穿始终。一条线是中原王朝与北虏、女真之间的战争。

    另一条线便是皇帝与文官的博弈。

    皇帝对文官绝非简单的君臣关系。双方有时合作,有时对立。有时皇帝甚至需要开出价码,收买文官。

    如今正德帝想要达到自己的目的,就要去收买杨廷和。

    正德帝道:“杨先生这人我是了解的。李东阳离任后,朕让忠厚平庸的梁储压了他数年。他嘴上不说什么,心里很是不满。”

    “这一遭,朕就让他得偿所愿!只要他顺着朕的意思!”

    正德帝今日正在兴头上,干脆将自己的计划向常家人和盘托出。

    正德帝道:“人人都以为朕是好战之君!他们却不知道朕好战的缘由!”

    “朕这些年之所以醉心于征讨鞑靼,是为了打一场打胜仗,好在军中立起不世之威。让军心尽归于朕。”

    “军心归了朕,朕才能从文官手中夺回军权!”

    “夺回军权,只是朕的第一步!”

    “自土木堡之变后,文官权力制衡甚至压制皇权已成常态。大明的皇帝几乎成了文官的傀儡!”

    “太祖爷泉下有知,恐怕孝陵的棺材板都压不住了!”

    “文官们之所以在京城、地方肆意贪污纳贿、盘剥百姓、吸食民脂民膏,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他们权力过大!”

    “朕有了军权在手后的第二件事,便要开始剥夺文官权力!”

    “为了这个目的,朕就需要重用一拨人,取代文官。”

    “朝廷无非五拨人。文官、武将、宗室、内宦、勋贵。常风,你说朕该任用哪一拨人,逐步取代文官?”

    常风侃侃而谈:“武将不成。有唐末藩镇割据的前车之鉴。各镇节度使既管兵,又管民,宛如土皇帝一般。天下不乱才怪。”

    “宗室亦不成。有汉时七王之乱和晋时八王之乱为鉴。”

    正德帝打断了常风:“你还少说了本朝的靖难之役。靖难之役后,太宗花了数年,削弱藩王权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