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百八十二章 国有储副(2 / 3)  汉家功业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以往的刘辩哪怕面临再大的危机,至少表面上都是信心十足,一切尽在掌握的从容模样。

    “陪朕走走。”刘辩听到了脚步声,抬脚往前走。

    荀彧当即应着,跟上了刘辩。

    “其他人都在这里候着,朕与丞相单独聊会儿天。”没走几步,刘辩又道。

    潘隐,典韦等人立即停住脚,只有荀彧跟了上前。

    刘辩慢慢走着,心里思绪难平。

    他很早之前就意识到‘储君’是一大难题,认为过早立太子,对太子,对朝局都十分不利。

    但一直以来种种事情也清晰告诉他,不立太子的麻烦同样不少,尤其是今天刘愈的事情,看似不起眼,但在刘辩眼里,仿佛看到了萧墙之祸,靖难、七王、八王,斧声烛影、九子夺嫡等等的祸事。

    荀彧跟在刘辩身侧,见他久久不言,同样不作声。

    他能够感觉到,他的陛下遇到了一个大难题,侧脸写满了犹豫——这是极其少见的一种表情。

    “丞相,你说,储君,当立早还是宜立迟?”

    不知道过了多久,刘辩忽然停住脚步,转头看向荀彧道。

    荀彧微怔,没想到刘辩是为这个烦恼,稍稍沉吟,便道:“东宫有主,国有储副。君王玺绶,他人难窥,神器如山,社稷如故。”

    刘辩神色不变,道:“如果诸皇子不服,阴谋攻讦,朝野党附,内讧不止呢?”

    荀彧道:“国有长君,嫡庶有别,天下遵之,何有内斗?”

    刘辩注视他片刻,不置可否的转身继续往前走,淡淡道:“朕不过二十五,若无意外,还能活个几十年,这世上,有三四十年的的太子吗?”

    荀彧跟在刘辩身后,亦步亦趋,神色坚定,语气平静,道:“陛下,父慈子孝,何故言几十年后之事?陛下不曾常训导臣等,立足长远,更重当下,脚下唯稳,方可长远。”

    刘辩暗自摇头,荀彧的态度他是明白的,但荀彧没有能解决他的担忧。

    索性,他直接点题,道:“卿家,你饱读诗书,告诉朕,如何才能避免萧墙之祸,诸子夺嫡?”

    “正位东宫,诸子就藩。”荀彧回答的异常干脆,这也是历朝历代的血泪教训。

    一旦皇子成年,除去太子,必须尽早打发出京,否则必有大乱!

    刘辩道:“朕说过,以后诸皇子三代内不得离京。”

    大汉朝采取的是降爵制度,三代以后,与皇室渐远,威胁就不那么大了。

    荀彧看着刘辩的侧脸,道:“陛下,如果诸子在京,一旦东宫有差,定然风声鹤唳,祸乱不止,巫蛊之祸不绝。”

    听到‘巫蛊之祸’,刘辩眉头狠狠一跳,默默无声。

    荀彧口中的所谓的‘巫蛊之祸’,指的是汉武帝太子刘据,被诬陷造反,以至于被逼自杀,来带着他的母后卫皇后自尽。

    这个惨案很快得到了平凡,但所造成的影响,贯穿了整个大汉朝。

    荀彧见刘辩还是迟疑不决,思索一番,道:“臣知道陛下的担忧,但那是以后的事情,真的到了诸皇子成年,有夺嫡迹象,臣相信陛下能够妥善处置!”

    刘辩眉头一挑,转头看向荀彧,道:“你真的这么认为?”

    刘辩看过的这种历史教训太多,从春秋战国到秦、汉,睿智如唐太宗李世民,霸气如明太祖朱元璋,哪怕是自诩圣祖的康熙,都没有逃过‘东宫魔咒’。

    刘辩自认为比他们都差的太远了,从来不觉得他们做不好的事情,多看了几本书的他就能成功。

    “是!”荀彧与刘辩对视,目光灼灼,对刘辩充满了信任。

    刘辩怔怔看着他,不由得自我怀疑:是我多虑了?自己吓自己?

    荀彧进一步解释道:“陛下,纵观古今,夺嫡并不在诸皇子,而在陛下,只要陛下坚定如铁,何人可堕?诸皇子是陛下看着长大,臣相信,只要陛下稍有布置,陛下所担心的一切,都不会发生!”

    刘辩双眼眯起,心如电转。

    虽然荀彧的话有拍马屁的嫌疑,但确实扫除了刘辩心里的诸多烦恼。

    ‘是啊,夺嫡之争不会悄无声息,只要我察觉到了,立即着手,不论喝止还是重棒,只要我内心坚定,何人又能乱的了?’

    刘辩心中烦恼去了大半,脸上也重新有了笑意,从腰间抽出折扇,扔给荀彧,哈哈一笑道:“丞相说的有理。”

    荀彧接过折扇,连忙跟上,道:“陛下,立太子吗?”

    “立!”

    刘辩心情大好,道:“是必须要有储君了,万一朕哪天有了意外,不至于重演旧事。”

    “大殿下吗?”荀彧紧追着问道。

    宫里再三给出暗示,东宫之位就是皇长子刘绍,朝野又都清楚,当今陛下喜爱二殿下,宠爱有加。

    这令朝野一直颇为忧心,担心宫里这位陛下废长立幼,坏了规矩。

    “嗯。”

    在荀彧的忐忑中,刘辩点了下头,道: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