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93章 军功爵位制已死,朕当如何激励汉军奋勇杀敌?(2 / 3)  朕非汉废帝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地和新占之田,两个条件是军功爵位制得以推行的基础。

    随着新朝的稳定和发展,土地兼并之风愈演愈烈,人口不断增加,无主之田越来越少,可授之田也就越来越少。

    于是,频繁用兵之下,建功得爵的兵卒越来越多,却不能给他们授田宅,军功爵位制也就有名无实了

    孝武皇帝鬻爵,就是把几乎已经没有用处的爵位卖出去,至少还可以收到一些钱财。

    在汉军中,出任军职与爵位有关连,所以对于职业的募兵而言,爵位还有几分作用。

    但是出了汉军,中低等的民爵几乎就没有任何的价值了。

    军功爵位形容虚设,汉军将士又怎么可能舍身往死呢?

    人们常常提起的封侯,都特指关内侯和列侯——这两级的爵位才有分量。

    刘贺提出来给这五个昌邑郎加官进爵,张安世当然立刻就听出了言下之意。

    进爵是次要的,加官才是要务。

    天子想要在军中培植自己的亲信了。

    张安世对此事不感到意外,天子现在才向汉军中安插亲信,已经算慢了。

    即位几个月来,天子扳倒了霍光,得到了赵充国和韩增等人的支持,王吉和安乐这些昌邑旧臣也掌握了部分军权。

    但是,这些人只是汉军的“高层”而已,并不直接统兵。

    天子想掌握汉军,就不只是要掌握汉军的“高层”,更要掌握汉军的“中层”——自然是领兵的校尉和军侯们。

    当日,范明友等人骤然叛乱,不仅因为霍光是大将军,范明友是度辽将军;更因军中校尉多是范霍两家的子弟。

    一营的校尉可以和一营兵卒朝夕相处,一曲的军侯可以和一曲兵卒同寝同食,他们在兵卒中的威信自然极高。

    天子看来是想让这五个昌邑郎出任军侯或者校尉了。

    “陛下,韩将军和赵老将军是军中柱石,此事可听听他们的意见。”

    张安世不愿意插手军务,当下就把这个难题抛给了韩增和赵充国。

    这是一个聪明的做法,兵权是最要紧的事情,能不参与最好就不要参与。

    “韩卿,此事你如何看?”刘贺又问道。

    “晋爵当以军功为标准,军功又以斩敌人数量为衡量……”

    “捷报中并未提及这五人斩敌多少,所以可不按常例晋爵。”

    韩增这几句话说得很委婉,但是也很清楚。

    天子的目标是给他们加官,爵位只是加官的标准,不必限制得太死。

    天子想给他们加什么官,再反过来给他们晋相同的爵位即可。

    “朕有意给这五人晋爵五大夫,然后再放到军中去当军侯。”刘贺说道。

    君侯管辖五百兵卒,这些昌邑郎虽然只是二十岁左右,但立下了大功,还能全身而退,也非等闲之辈。

    让他们担任君侯,非常合情合理。

    当下,韩增和赵充国对天子又多了几分敬意。

    天子没有为了掌握汉军,轻易拔擢自己的亲信,光是这一点就比霍光和范明友之流高明多了。

    于是,汉军中的这两个将军立刻赞颂天子“赏罚分明”。

    其实,刘贺何尝不想完全掌握所有汉军呢,但现在还不是时候,自己信任的昌邑郎,还要再历练历练。

    军侯,已经是一个很好的起点了。

    安排五个军侯,这仍然是一件小事,刘贺终于是要说到大事了。

    这大事自然是第三轮新政——汉军改制。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得找好一个切入点。

    刘贺思索了片刻,又拿起了桌上的捷报,反复看了许久之后,终于放了回去。

    “诸位爱卿,不管是设立水衡钱庄,还是给昌邑郎加官晋爵,这都是小事……”

    “朕接下来,朕想要与你们商议一件大事。”刘贺严肃而认真地说道。

    “陛下垂训,我等定当竭力。”张安世领头提到。

    “商议此事之前,朕想问各位爱卿,如何看这捷报?”刘贺指了指案上的捷报问道。

    刘贺的这个问题,看似在问这捷报如何,实际上是在问“大汉来年该如何应对匈奴”。

    孝武皇帝之后,大汉十几年没有对匈奴用兵了,西域诸国逐渐落入匈奴人的威慑中。

    虽然靠着常惠、傅介子等使节的“胆大妄为”,大汉可以在西域保持存在感,但是也难免让西域诸国首鼠两端。

    霍光有心重启对匈奴人的战事,但不管是现在还是原来的历史上,最后都是草草收尾,反而是乌孙国取得大胜。

    此刻,历史又走到了拐角。

    刘贺接下来要做的决定,将影响大汉和匈奴的走势,乃至整个欧亚大陆的走势。

    “赵老将军,你数次率兵出征漠北,又与羌人数次交锋,朕想听一听你的看法。”

    “老臣以为此次大捷与孝武皇帝时的漠北大捷相当,匈奴人实力大损,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