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四十七章 耗不起的是带清(2 / 3)  兰芳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下来,面面相觑,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说。

    过了一会儿,在一片安静之中,财政总长唐文山站了起来。

    “昔年我在十三行当差时,曾不断听闻京师有大量旗人被迫出旗的消息,出旗的主要是八旗汉军,据说出旗人数达数十万之多。

    当时一些在广东为官的汉军旗官员也为此忧心忡忡,慌慌张张,四处走动,当我离开十三行的时候曾听闻,八旗兵丁只剩下五十余万,也就是说,旗人口众也就二百五十余万。

    这个数字,较之我兰芳的人口,反而是比较少的,哪怕只和我兰芳汉人口众相比,也仅仅只多了一百万,并非是万万之数,大总统所言清帝对汉人的防范,我是深有所知,所以大总统的意见,我是赞同的。”

    唐文山作为资深十三行员工,以及他的特殊经历,对于清帝国的内部了解一直都比较深入,所以他的话在某种意义上还是挺有权威性的。

    唐文山说完,司法总长彭敏治也站了起来。

    “就我所看到的情况也的确如此,满洲小族临大国,以百万旗人统御亿万汉人,心虚之情溢于言表,官员、将领多以旗人充当,汉人并无法得到真正的信任和重用。

    我家乡的官员,唯有县令多汉人,州府则多旗人,督抚之类,更是旗人居多,领兵征战者更是如此,因此,我赞同大总统所说的,我们的敌人,并不是汉人,只是那二百五十万的旗人。”

    两个对于清帝国有着一定了解的权威“专家”站起来附和了赵学宁的意见,于是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改变了原本的态度,对于这一意见有了一定的认同度。

    海军总长李闯和陆军总长楚腾这哼哈二将直接站起来,用坚决的态度表示陆军和海军谨遵大总统的命令,只要大总统下令,即使是刀山火海,陆军和海军也会义无反顾的冲上去。

    军队站队了,财神爷站队了,哪怕赵学宁没有那么大的权威,他想要开战的先决条件也齐备了。

    可以说只要赵学宁认为可以了,开战就是必然的,是不可能被改变的。

    于是大家达成了初步的意见统一。

    但这只是非常初步的意见统一,对于赵学宁提出的要北伐大清的事情,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人感到不可思议的。

    不过因为保密原则,他们不能把这个消息对外泄露,只能在心里不断的怀疑、担忧。

    对于这种较为广泛的情绪,赵学宁也能感觉到,他只能感叹老大帝国的威望实在是太强,哪怕已经是泥足巨人,却依然有着让周边小势力无法直视的强悍光环,自带不可招惹的关键属性。

    这种情况也不单单是目前的兰芳所面对的,一直延续到六十年后,横行全球的带英在面对要不要开战的选择上,也是如此。

    哪怕有了维多利亚女王的演讲,带英议会也只是以微弱多数的优势通过了开战的决议,还是有将近一半的人不赞同和带清开战。

    而眼下,赵学宁觉得自己这边真正支持自己和带清开战的人,恐怕还不到四分之一,甚至五分之一都没有。

    不过这也是正常的。

    别人不说,当初弘历要和准噶尔汗国开战的时候,清廷内部只有傅恒一个人支持他,也是大家齐齐反对,但是弘历还是坚持打了这一战,开启了他十全老人的不归路。

    弘历尚且可以坚持,我为什么不能坚持?

    赵学宁觉得自己再怎么得不到支持,也有军队和财政系统支持他,哪怕绕开整个行政系统,他也能够发起这场战争。

    所以对于这一战,他没有任何的担忧,必须要打!

    于是赵学宁下令,开始把兰芳的国家经济模式从和平模式逐步向战时模式切换。

    未来,在开战前期,肯定是需要兰芳本土向大军提供后勤物资的,就算初步占据了三省之地,也需要兰芳本土输血助战。

    十几万大军的规模如果全部上去,肯定需要兰芳全国国民勒紧裤腰带助战,所有物资生产也要全面向军队倾斜,甚至有可能要推动战时配给制度,眼下的和平生活模式也要告一段落了。

    但是,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未来,留给兰芳和兰芳国民的,必然是荣耀和辉煌,还有更加美好的生活。

    经济模式的切换需要时间,民众也需要一定时间的适应过程。

    不过好就好在兰芳立国五年来,或者说从兰芳公司成立后期以来,就基本上没有什么安稳日子,完全就是一边打一边发展的模式。

    兰芳国民也并没有正儿八经的享受过什么和平,大家都是和兰芳军队一起从战时走过来的,每一次发起战斗,总需要一个地区的人进入战时状态,过着战争时期的生活。

    他们需要给军队提供一定的运力支撑,需要将一部分生活物资让渡给军队,一些服装、食品厂所生产的东西也会优先供应给前线的军队,而国民们就要度过一段时间相对的贫乏物质生活。

    当然,肚子是能吃饱的。

    所以说对于战争和战时模式,兰芳国民们并不陌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