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九十一章 刘峨落马(3 / 3)  兰芳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章

贼人”横行江面的时候,扬州知府才意识到有点问题。

    但是他并没有第一时间得到书麟那边的具体消息。

    要说书麟也是倒霉。

    六月二十六日,他就已经派人北上报信了,结果第一批次的人回来报告说没有船,无法渡江,于是书麟赶着让人造船,再派人去。

    第二批次倒是有船了,但是船渡江渡到一半被正好路过的兰芳六级舰一炮干沉了,船上五个人全淹死了。

    第三批次他们学乖了,趁着夜色悄悄渡河,终于成功了,几次折腾下来浪费五六天的时间,几公里的路途消耗了十几个人,七月二日,才成功渡江。

    送信人员抵达扬州府之后向扬州知府请求帮助,要把消息告知朝廷以求援,需要他们用运河渠道给予帮助,让他们用最快的速度直达京师。

    扬州知府当场就脑瓜子嗡嗡的。

    本以为书麟可以派遣军队轻松解决掉这股胆大包天的贼人,结果没想到书麟居然说自己屡战屡败,连镇江府都丢了,江宁府还危在旦夕。

    扬州知府怕了。

    本来他立刻安排人给送信使者顺着大运河往北送,事情也就了了,扬州府也不用承担什么责任,但问题在于,扬州知府现在还真的办不到这个事情。

    官府判断出了什么事情需要准确的情报,需要足够的时间去搜寻证据,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然后才能得出结论。

    可民间不需要。

    民间对于突发事件的传播,很有抽象派的风格。

    民间对于突发事件的传播很有意思的,五个人互相传播消息,从第一个人传到第五个人的时候,消息已经连亲妈都认不出来了。

    大运河被封锁,南北漕运断绝,第一时间感觉到不对劲的除了扬州官府,还有大运河的漕兵、漕工、船工们,包括商人们。

    大运河作为一条联通南北的经济大动脉,承载的是给生产力不足的北方输血的重大使命。

    自元代以后,大运河的战略意义就已经上升到了国家级,且不说京师需要大运河提供粮秣、税收,整个大运河沿线的所有地区基本上都要靠着大运河吃一口饭。

    清政府的官方机构在大运河有很多官员、数万漕兵,这些人都是靠着大运河吃公家饭的,除此之外,民间也有很多人靠着大运河吃饭。

    帮助朝廷运粮,帮助朝廷运送税收,运送各种行人旅客或者办理要务的人前往北方,再从北方把人带回南方,这是一方面的。

    另一方面,那么多人南南北北的来往,沿途可能停靠游玩吃饭消费,这就给大运河沿线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契机。

    很多没有土地的人就靠着大运河吃口力气饭、运气饭,日子紧巴巴的倒也能过下去。

    明代中期以后,包括整个清代,其实都有很多官员提出大运河运行成本太高,修缮难度太大,对于大运河的现状十分不满。

    就拿漕粮来说,运河不少河段水浅,大漕船逆流而上,需要养着数万的民夫漕工拉纤,人力漕船行船缓慢,江南漕米运到京师,发霉变质者比比皆是。

    很多官员提出应该效仿元代采用海运策略来节省成本,可始终无法成功。

    究其缘由,也很简单。

    朝中有大量的河道官,疏浚运河对他们来说既是升官的政绩,又是从中贪污腐败捞银子的机会,停止漕运,只会让他们失去升官发财的机会,他们肯定不答应。

    至于靠着运河吃饭的那么多人,一旦没了运河的生计,也不知道要多出多少没饭吃的流民,这些流民又不知道要有多少人变成乱民,发起暴乱。

    朝廷为此顾虑重重,始终无法解决运河问题。

    而放到眼下,运河从江南段被兰芳截断,漕运船只南北断航,靠着运河吃饭的普通人们很快就感受到了寒风凛冽。

    再有人带回了不明船只截断运河的消息之后,大量流言开始传播,扬州府人心惶惶,人心浮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