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九十四章 乾隆盛世还在吗?(2 / 3)  兰芳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好统治的。

    但问题在于,你们这些当官的怎么能和那些百姓一样也不明是非、如此庸懦?

    难道朕千辛万苦选拔、调教之后的官员们,都是这样一群无能的废物吗?

    在整个大清帝国,这样的废物到底还有多少?

    朕的江山,真的还稳固吗?

    真的还兴盛吗?

    乾隆盛世,还存在吗?

    这一刻,弘历自打出生懂道理以来,第一次对自己产生了怀疑。

    而原本,这样的怀疑终其一生都没有过。

    弘历到死都不会明白一个道理。

    专制体制下,皇帝个人的勤奋和进取经过官僚们的层层传导,到达社会基层就只剩下百分之十了。

    而皇帝的懒惰、懈怠经过官僚们的层层传导,到达社会基层的时候,会扩大十倍,百倍。

    专制体制给皇帝带来绝对权力的同时,也会给他的官僚体系带去不可逆转的神经性伤害,让官僚们放弃自己思考国家未来的可能性,转而全心全意揣摩上意、谋求晋升和增加财富。

    这样的官僚并没有什么家国己任的责任感,十分缺少治国平天下的意气,他们宛如一具被掏空的空壳,躯壳里只剩下钻营、苟且、厚黑、甩锅。

    以至于连和珅这种大贪官在一群庸碌无能的废物面前,都显得如此的清新脱俗。

    至少他真能办事。

    弘历一声令下,和珅是真的带着京城户部官员加班加点的处理后勤问题。

    他各种调集粮草、军械物资,筹备后勤人员,准备征发民夫、大车、牲畜,顺便还派人南下看看大运河的情况,看看是否能顺利使用大运河减轻军队的后勤负担。

    与此同时,他不断派人南下到大军预定的南下路线,要求当地的地方官行动起来,准备承接大军南下路过所需要的一切物资,并且要求他们提前整修道路。

    如果大军抵达的时候才发现道路不堪行走,当心他们的脑袋!

    和珅贪归贪,收钱归收钱,可人家真能办事也是真会办事啊。

    要是没有和珅,乾隆四十五年之后的清帝国国家财政估计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弘历返回京城之后,和珅给他交出了一份很好的答卷,让弘历十分欣慰,觉得至少这个人自己没有看错,虽然外头有些风言风语,但是不管怎么说,他真的做到了临危不乱,也是真的能办事。

    这就好啊,这就好啊。

    经济上有点毛手毛脚不算什么,政治上听话、能干才是最重要的,这是乾隆后期弘历对身边亲信官员的普遍要求。

    有了和珅和他麾下团队的努力办事,弘历明显不足的精力也得到了很好的补强。

    一些他已经没有精力去处置的杂事都被和珅处理得井井有条,很快就交给下面具体办事的人去办理了,弘历只要接受讯息给出判断就好。

    这点事情,弘历还是能办到的。

    于是事情渐渐的推进起来,老朽的清帝国中央机器也开始转动起来,虽然噪声有点大,有些地方的运转也不是很便利,但它终于还是转动起来了。

    被弘历寄予厚望的精锐八旗军队正在集结中,蒙古骑兵和索伦兵也在集结、赶路之中。

    八月十九日,直隶大名府传来消息,说大量难民试图通过大运河北上进入直隶,为免惊扰圣驾,大名府知府正在调动人手阻拦难民北上。

    但是难民太多,大名府有些顾不过来,希望朝廷能予以援助。

    弘历得知此事,高度重视,召开会议,会议上,兵部尚书王杰建议大军先锋可以率先出击南下整顿情况,传递大军即将南下的消息以安抚人心。

    弘历认为可以,于是按照这个建议传递下去,命令镶蓝旗蒙古副都统、健锐营大臣伍弥特·德楞泰率领健锐营兵两千率先南下至大名府,宣扬大清军威以震慑难民,要求难民南返,如有冒犯大军者,可杀无赦。

    也是在此时,弘历觉得南征事宜很重要,应该派遣老成持重的将领予以统领,遍寻朝中诸将以后,他还是觉得没有人比阿桂更合适。

    于是弘历下旨给正在河南监督黄河决口事宜的阿桂,着阿桂速速返京,准备领兵出征。

    正好趁这段时间弘历也打算等一等蒙古骑兵队和索伦营,顺便收集更多的关于那支“明军”的消息。

    天子用兵,不打无准备之仗,弘历觉得自己需要了解全貌,然后迅猛出击,一击解决掉所有的忧患。

    然后,八月二十日,一个令弘历还有满朝文武都觉得很不可思议的消息传来了。

    福长安于天津惨败身死,一万两千大军惨败,几乎全军覆没,天津贼军声势大振,主动出兵向东安、武清方向展开进攻,大有威胁京师的迹象。

    得知消息,弘历大惊失色,和珅大惊失色,整个紫禁城朝廷都给吓得不轻。

    不是说天津贼兵只有两千多人吗?

    福长安可是带着一万多人去讨伐了,怎么还全军覆没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