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零四章 大清不能输(2 / 3)  兰芳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皇上能答应吗?”

    和珅无言以对。

    大清国的当家人是弘历,不是他和珅,他怎么想不重要,重要的是弘历怎么想。

    弘历会放弃京师吗?

    和珅一点把握也没有。

    第二天,弘历的圣旨传到通州、交到刘秉恬手上的时候,刘秉恬正在为通州防务焦头烂额的忙碌着。

    不仅如此,他还要抽出时间询问从天津逃回来的溃兵,向他们了解兰芳军队的实力,以及阿桂战败的内情。

    他抵达通州之后,陆陆续续收拢了两千名从天津溃逃下来的八旗溃兵,其中甚至还有几百名健锐营退下来的溃兵。

    根据一些溃兵、逃亡军官的交代,刘秉恬无比震惊的得知了兰芳军队以少胜多、正面野战击溃清军事实,并且更加震惊的得知了和琳战死、阿桂自杀的事情。

    在接到弘历的圣旨之后,刘秉恬思虑再三,还是决定写一份军报交给弘历,让弘历知道战场上到底发生了什么,并且让弘历知道兰芳军队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存在。

    他谨慎的思考,小心的用词酌句,一点一点把自己知道和担忧的内容写了下来。

    【臣闻临战之日,兰芳贼军沿河道进军,河中有战舰,舰上有火炮、水兵,阿桂以铁骑击之,贼兵即背靠河道战舰,结弧形阵以火枪击我铁骑,河中战舰亦发炮击我,贼火器精良,枪炮甚猛烈,且只一面对我,我铁骑别无优势,遂退。

    后贼军结阵向前进犯我大营,阿桂以和琳统炮手击贼,贼军以火炮还击,贼炮猛烈,甚精准,每发必中,我炮数十发则中一发,遂不敌,和琳战死,贼进而以炮击我大营,河中战舰亦近我大营,发炮击之。

    我炮不及贼炮,无以制敌,阿桂仰赖天恩,不退,遂死战,遣兵向前,贼军列阵,枪炮齐发,我鸟铳手、炮手死伤殆尽,步卒不能近敌,多有死者,士气愈低,阿桂遂亲领健锐营向前,健锐营兵多死,阿桂身中数弹,被围,不屈而自刎。

    兰芳贼军约六千众,无骑兵,但火器精良,水师强横,我不及之,每向前,以枪炮当先,一炮可糜烂数十里,一枪可至千步,我军枪炮远不及之,虽有心近战,难以近贼,遂多有败绩,唯今之计,当以守城为先,野战为后。

    且大军当远离河流,避贼水师战舰,再以铁骑合围,或可取胜,仅此而已,臣深受皇恩,蒙圣主信赖,托以统兵之权,当倾力死战,死而后已,乃不负圣主厚恩……】

    写完了这份奏折,刘秉恬集中军将,布置了防御任务,要求大家严防死守,但拒不出战,且抓紧时间加固城墙,务必不要让兰芳军队以火炮优势摧毁城墙得以入城接战。

    就阿桂溃败的经验,刘秉恬判断兰芳军队不单单有火器优势,似乎在肉搏战上也有相当的战斗力,不少溃兵乃至于健锐营的士兵都描述兰芳士兵拥有很强的肉搏能力。

    他们手里的枪上还套着一把尖锐的战刀,配合手里的枪械,变成一把短矛,十分犀利,可以近战,也能远战,攻防一体,极难应对。

    所以依托城池防守是目前唯一应对之法,近战远战,都不是大清最好的选择。

    大清急切的需要能和兰芳军队匹敌的火枪火炮,如果无法得到,将在之后的战争中处在重大劣势地位上。

    刘秉恬清楚的意识到,留给大清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而弘历方面得知了具体的情况之后,也非常忧虑,弘历勉强支撑精神,召集群臣开会研讨此事,关于阿桂之败及阿桂、和琳等人身死的消息。

    和珅当场就哭的不省人事,弘历也很是悲伤、忧惧,把和珅送回去休息之后,弘历与王杰、董诰为首的文武官员们商量应对之策,所得到的结论无非是【倾力死守、以待援军】。

    兵部尚书王杰认为此战关乎大清国运,不能失败,应当集中全力以应对危局,所以此时此刻暂时不用考虑江南的问题,而应该集中兵力驰援京师。

    所以王杰建议乌什参赞大臣富察·明亮统领的甘肃、山西、陕西三省绿营和驻防八旗军队不必南下驰援两湖,而应该直接进入直隶,驰援京师,以确保京师清军能够击溃兰芳军队并且收复天津。

    另外,山东巡抚惠龄所统领的那支人马也暂时不要南下了,惠龄应该统领整个山东的绿营兵和八旗军队北上攻击天津,包抄兰芳军队的后路。

    另外再以安徽巡抚陈用敷统领安徽、江苏两省绿营打通京杭大运河,如果兵力有所不足,应该允许陈用敷临时招募足够多的士兵补充绿营损失,以当地兵马解决当地困难。

    而目前迫在眉睫的首要任务,是确保京师的安全,以及弘历的安全,还有大清帝国的颜面与实力的证明。

    如果大清帝国集中那么多力量还无法解决一支数千人的兰芳军队,那么天下百姓又该如何看待大清帝国呢?

    那些草原上的蒙古王公们、东北老家的生女真、索伦等人又该如何看待大清帝国呢?

    这些人可不是什么大清良民。

    大清不断取胜的话,他们一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