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二十一章 朕无论如何都要保住江山!(2 / 3)  兰芳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弘历的想法实在是有点太过于激进了,以至于他都说不出话来。

    弘历看着和珅不知道怎么说的模样,觉得不满,便找来了王杰和董诰,想要和这两个军机大臣也商量一下这个事情。

    另外,考虑到眼下重要人才损失颇多,虽然有所迟疑,但他还是重新把被他冷落已久的刘墉喊到了养心殿。

    刘墉原本因为刘统勋的缘故而被弘历看好,予以重用,但是进入乾隆四十五年之后,刘墉不断犯错,没有了早年的犀利精明,所以逐渐被弘历嫌弃。

    但是究其根本,刘墉还是一个很有能力的官员,此番涉及到重大军国事务,失去了大臣的情况下,弘历想要听一听刘墉的意见。

    因为泄密事件而被弘历嫌弃、责怪的刘墉在家里等到了弘历的召见,激动的什么也不说,饭都没吃饭,换上衣服就进入了皇宫,来到了养心殿。

    他抵达养心殿的时候,和珅等三名军机大臣已经到位了,刘墉见到三人都在,便猜想眼下一定有很重大的问题要讨论。

    果不其然,四人到齐之后,弘历对他们说了自己接下来想要做的事情。

    为了更好的留存粮食以长久坚守京师、绝不退却,他需要将京师附近不能为战争提供帮助的老弱病残驱赶离开京师,避免他们耗费珍贵的粮食。

    粮食要留给有用的人吃。

    所以要把京师周边数个府、县地区范围内非旗人、官吏、军兵家眷的老弱病残全部赶走。

    而在具体赶到什么地方去的事情上,弘历的意思是想要把他们赶到天津,或者让大军用来攻城所用,反正怎么用都比留在京师这边浪费粮食要好。

    只留旗人和既得利益集团,这样还能确保留下来的人不会被兰芳策反,不会到时候闹出一些临阵倒戈的事情。

    在生死存亡的危机面前,只有自己人是可以信任的。

    “和珅对此事不甚赞同,那么这件事情你们怎么看?”

    弘历看着新来的三人,尤其是王杰和刘墉。

    董诰他知道,颇为迂腐的儒臣,只是足够听话才被他任用,真要说机变处置事务,还是王杰更加机灵一些,而刘墉作为老臣,处事经验丰富,他们应该能给一个比较妥善的答案。

    不出弘历所料,董诰听到弘历这样说,大惊失色,立刻叩头恭请弘历不要这样做。

    “陛下圣明天子,四海仰望,御极天下五十二年,爱民如子,民间视陛下如君父,君父如何能对臣民做如此之事?乃至于使人骨肉分离,如此一来,岂非有损陛下之圣明?”

    董诰还是老一套的大道理。

    放在以往,弘历或许会顾及自己的名声,顾忌一下自己的身后名,但是眼下不一样了。

    兰芳军队近在咫尺,如果不这样做,他的江山都没了,还要什么名声?

    于是他不耐烦的一挥手。

    “事急从权,通统求变,不能拘泥于死的道理,而把活人限制住,当下最重要的事情是节省粮食,以求坚守京师,京师不保,天下万民置朕于何地?

    既然臣民视朕如君父,就当孝顺君父,遵奉君父,照顾君父,世上哪里有儿子安居家中而老父被迫外出的事情?这样一来,岂非大大的不孝?”

    董诰顿时哑口无言。

    确实,天底下没有老父被迫外出而子孙安居家中的道理,这要是发生了,天下人的口水都能把那些不肖子孙淹死。

    但他还是觉得这件事情太大,需要谨慎思考。

    可弘历已经不想与他多做纠缠了。

    “如果你还是要说这样的话,大可不必,朕现在并不想问伱这些大道理,朕要的是办事的方法,如果你说不出来,就不要再说了,否则,朕会很生气。”

    董诰张张嘴巴,看着弘历虽然略有些浑浊却闪着寒光的眼眸,浑身一抖,磕了一个头。

    “臣……遵旨……”

    董诰闭嘴了。

    王杰看了看刘墉,发现刘墉也在看自己,两人对视只有一瞬,但是那一瞬间的内容实在是太丰富了。

    刘墉肯定不打算接着说什么,他需要听听三名军机大臣的意见。

    董诰现在被驳斥了,和珅持不赞同的意见,那么接下来就要看王杰的想法了。

    王杰咽了口唾沫。

    “皇上,臣以为,此事事关重大,涉及到数十万户人家、百万人口,稍有不慎,很有可能造成民变,臣知道眼下京师艰难,也知道事急从权的道理。

    但是将百万口众驱逐离开他们的家,且不说会造成何等影响,单说办理此事,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需要很多时间,更需要不少金钱,臣以为,在当下,这确实不合适。”

    弘历更加不满了。

    “不合适,难道就没有合适的办法吗?国朝危急之时,需要你们这些军机大臣给出方法,但是你们却没有方法,如此无能,朕要你们何用?”

    和珅等三人都知道弘历的想法很难改变,但是当下使用这种办法应对危局本身就是特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