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二十七章 不认同、不搭理、不清楚、不负责(2 / 3)  兰芳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了死刑,决定到时候绝不接受他们的投降,甭管是不是汉人,反正都是一群混蛋。

    于是赵学宁的死亡笔记上又多了好几个名字。

    总而言之,整个江南地区,带清朝廷所期待的大反攻,只有两江地区正儿八经的发动了,然后被兰芳军队干碎了,其他两个战区,带清的反击都没有成功发动。

    四川那边爆发了白莲教起义。

    湖北这边官民龃龉不断,互相不信任,互相拖后腿,搞出了一场小型的“东南互保”的闹剧,搞到最后毕沅只能联合湖北巡抚和布政使两人一起捂盖子。

    他们组织不起来军队,只好一起给朝廷汇报假消息,说他们这边组织起了大军要干仗,但是缺少赏钱给军队发钱,希望朝廷那边能给点钱。

    另外他们还打算定时定量给朝廷汇报战果,当然战果本身并不存在,可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朝廷以为这里有反击。

    反正眼下局势混乱,京师那边还有天津战事要处理,毕沅认为朝廷不太可能派人来检查湖北战局,所以他们这边搞一搞操作混一波功劳,应该不难。

    就算朝廷派人来了,他们也能临时串通底下人应付一下,或者找那些团练稍微配合一下,大不了花点钱或者送点鸟枪火炮什么的,还担心他们不配合?

    总而言之,事情不干,好处都要,既要又要的事情,我全做!

    毕沅和整个湖北官场的高官们都有这样的决心。

    所以赵学宁那边真就一点压力都没有了。

    清军的反击成为了笑话,甚至四川那边都自身难保,他这边还有什么值得担忧的呢?

    他就把更多的精力投入了内政和军队训练之中。

    内政方面尤其重要,虽然眼下并不是正儿八经治理地方的时候,更多的还是一个建立秩序、恢复生产的过程,但是要做的事情也非常多。

    赵学宁并未急着开始推动兰芳式的治理措施,并未急着建立起兰芳式的新秩序,而是力主一个恢复和平安稳的秩序并且恢复农业生产。

    他安排行政人员和军事人员驻守县域,并不强制推动任何兰芳特色的改革方案,只是组织起一个政府,以军队力量为后盾,在当地建立起兰芳的统治,宣示兰芳统治的正式确立。

    人们有什么不满的,可以找兰芳官员诉说。

    除此之外,兰芳官员和军队并不主动去打扰他们的日常生活,力求让他们尽快恢复原先的生活状态,该打柴就打柴,该挑水就挑水。

    兰芳官员并不颁布太多的法令,而是效仿当年的刘邦,尽量只和大家“约法三章”,确定了一个最基础的大家都能接受的基础法令,不准打架伤人,不准坑蒙拐骗偷等等。

    简单的法令带来了很高的效率,刚刚经历过战乱的七省之地,只要有兰芳政府和军队所在的地区,都以最快的速度恢复了基础的稳定,并且投入了农业生产和收获的任务当中。

    兰芳官员不做其他,只是跟着大家一起从事农业生产,并且着力于解决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或者帮助当地修缮一些年久失修的水利工程、桥梁道路等等。

    当前阶段,主打恢复,不搞什么革新。

    在此基础之上,进行集体农庄的初步规划和民兵组织的初步搭建,在每一个能切实管理到的地区,兰芳官员都会统计当地的人口和壮丁数目,号召壮丁们加入民兵组织,并在农闲时期进行一定程度的军事训练。

    他们会承担起一定意义上的治安维持工作,在兰芳方面人手不足的状况下,他们甚至会承担相当一部分的治安维持任务。

    正是因为这种某种意义上的“不作为”政策,刚刚经历战乱的七省之地反而迅速得到了秩序的恢复和人员的安定。

    而这就是兰芳政府的需求。

    另外,在军队事务上,赵学宁则有了很多要求。

    除了对奇怪教派的坚决打击、对山里的土匪的攻击还有对小偷小摸等等行为的处置之外,军队也有其他必须要完成的任务。

    此时正在一个秋收时节,又刚刚经历了战乱,很多地方的农业收割任务进行的十分艰难。

    为了尽快彰显兰芳政权的亲民属性,增强兰芳政权的民间认可度,赵学宁下令正在长沙地区集训的兰芳预备兵团全员出动。

    就和他们的前辈们在兰芳本土以及暹罗等地所做的事情一样,全部出动帮助农民首收割粮食。

    最好的宣传手段就是在民众眼前和身边帮他们做事情,一队一队的兰芳新兵扛着兰芳国旗和农具向农田进发,免费帮助农民们收获粮食,然后悄悄离开,不带走一针一线一粒米粮。

    这种事情在兰芳本土和东南亚地区都出现过,使得第一批第二批兰芳军队获得了当地人的认可,与他们结下了浓厚的情谊。

    如此做法,也让兰芳最初的几个兵团和暹罗新军蜕变为真正的国家职业军队,脱离了封建奴隶制度军队的属性。

    在此基础之上,兰芳军事部门整顿出了一系列标准化流程的旧军队改造和训练方案,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