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八十章 脑门上长出通天纹了!(1 / 3)  兰芳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章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最新网址:wap.ibiquxs.info
    很快,永琰赐下的圣旨抵达了西安。

    王杰在城楼下设祭坛宣读圣旨,让张秀才接旨。

    张秀才确定了此事的真实之后,很快下城接旨,确定自己得到了陕西提督的职位,并且被封一等子爵,并且进入了镶黄旗之中,成为了带清社会中的统治阶层——旗人阶层。

    张秀才对此感到很高兴。

    作为一个对于带清官僚体制略有些了解的秀才出身的读书人,他自然知道带清这个八旗体制意味着啥。

    虽然作为汉人,他只能进入汉军之中,但是他加入的是镶黄旗,镶黄旗作为八旗首旗,地位是很高的。

    八旗内部有满洲、蒙古、汉军之分,听起来好像是二十四支,但实际上,八旗从来都只是八旗,没有二十四支之说。

    甭管你是什么出身,加入镶黄旗,你就是镶黄旗旗人,然后才在镶黄旗内部分出满洲、蒙古、汉军之分。

    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虽然有独立的旗籍,但是并没有独立的旗主,八旗旗主始终只有努尔哈赤家族以及他们的后代们。

    各旗旗人正式自称一直都是名字和旗籍在前,然后才说自己是满洲、蒙古、汉军。

    因此甭管你是满洲人还是蒙古人还是汉人,加入以皇帝本人为旗主的镶黄旗、正黄旗和正白旗三旗,你在八旗内的地位就是比其他五个旗的旗人要高。

    正因为镶黄旗作为八旗首旗,地位最高,所以镶黄旗内的汉军人士一般都是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时代就跟随后金政权的那一批人,称之为陈汉军。

    皇太极本人是非常信赖和倚重八旗汉军的。

    清军入关之前,八旗汉军的地位很高,很重要。

    相对于利益权力关系错综复杂的八旗满洲,由皇太极一手提拔建立起来的八旗汉军更像是皇太极的私兵,对于皇太极的命令绝对服从,成为皇太极压制满洲内部反对者的重要力量。

    能够加入镶黄旗,基本上就是带清统治下一個汉人出身的人能够在统治阶层内抵达的最高点。

    更别说有了陕西提督的实职,张秀才就能带领军队,确保自己的安全。

    一日之间,从一个“反贼”成为带清帝国内的实权人物、高层领导,一下子翻身做主人,张秀才高兴得几乎想要跳一支舞。

    书里说的果然没错。

    如果想要改变人生命运,除了十年寒窗苦读考科举之外,杀人放火受招安也是一条不错的路,只要能活下去,就能改变悲惨的命运!

    兰芳十年、带清兴安元年三月十二日,张秀才统领的西安义军共五万余人正式投降带清,大开西安城门恭迎陕甘总督王杰进入。

    王杰进入的时候,发现全城士兵和张秀才手底下的军官文士们都恢复了带清发型,一条金钱鼠尾十分合乎规制。

    于是他笑着发问。

    “之前本官听说你们都割了辫子,重新蓄发,怎么现在一个个都是如此标准的大清发饰?”

    “此前不懂事,走了错误的道路,现在重新归正,当然要拨乱反正了。”

    张秀才谄媚道:“下官既然已经进入镶黄旗汉军,成为旗人,当然要以旗人的标准要求自己,绝对不能松懈,王大人您说呢?”

    对于这种首鼠两端的小人,王杰很不喜欢,也根本谈不上信任。

    但是面对到处都是叛军的局势,他必须要做出一个姿态,以此分化、迷惑义军,让义军不会全力反清,不会铁了心的和朝廷大军作对。

    否则再多几个李政那样的人,他这仗也就不用打了。

    总而言之,恢复了对西安的占领,是带清在战略上的一个胜利。

    收降了张秀才手底下的五万多人之后,王杰把其中三万人挑选出了两万精锐编入自己的军队里,使得自己的军队人数增加到了六万人之多,而张秀才依旧统领两万自己的旧部,归属王杰指挥。

    在张秀才的号召下,整个西安府的义军在短时间内都陆续归降带清,只有极少数人坚持不愿意再次归降带清。

    于是作为投名状,张秀才亲自带领自己的军队去往蓝田县讨伐坚决不愿意投降带清的义军小头目徐香。

    徐香只有两千部下,张秀才多次劝降,徐香坚持不投降,还痛骂张秀才是有奶便是娘的混蛋,是汉奸,不得好死,气得张秀才脸色涨红,挥军猛攻蓝田。

    徐香兵力少,抵抗不住,很快战败,战斗到最后一刻也不投降,最后战死,张秀才把他的脑袋砍下来,尸体则挫骨扬灰,又把生擒的他的部下和家眷全部坑杀,以此泄愤。

    经此一役,王杰稍微相信了一点张秀才,给予了张秀才一定的信任,随后便开始筹划向凤翔府进军,讨伐凤翔府一带的反清义军。

    也就在这个时候,王杰忽然接到了永琰的圣旨。

    圣旨中,永琰决定把王杰抬入旗籍,并且也让他进入了镶黄旗。

    同时,永琰还有特殊规定。

    进入镶黄旗、正黄旗和正白旗的汉军旗人,和三个旗的蒙古人一
最新网址:wap.ibiquxs.info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