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百零六章 欧洲的人气爱豆(2 / 3)  兰芳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觉得美国的成功是启蒙精神的成功,也是三权分立的成功,三权分立从此也有了实践。

    于是两派继续撕扯、争论,不断的讨论谁才是对的,谁才是错的。

    直到赵学宁干翻带清之后,三权分立的信徒们欢呼鼓舞,认为结论已经得出了。

    然而他们还没有高兴多久,赵学宁却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观点。

    美国的成功是美国自己的成功,不是启蒙精神的成功,以及分权制度并不能解决权力滥用的问题,还有诸多问题,甚至于演变为全新的“帝国主义”。

    很多深受孟德斯鸠思想影响的思想家、学者一开始都对赵学宁的看法有很大的意见,觉得赵学宁对孟德斯鸠和卢梭等启蒙思想家的质疑是没有道理的,他们不觉得赵学宁的论述是正确的。

    同样,赵学宁对开明君主的讨论显然也没有很偏向这一派,也对这一学说进行了批判,于是也引起了这一派信徒们的抨击。

    他们很快意识到,赵学宁的共和是他自己的共和,不是任何人的共和,他有自己的看法,并提出了“共和集权论”,倡导“国民主义”。

    很明显,他是在开宗立派,他是在创造自己的政治文明,而没有跟随任何一方的脚步。

    83中文网最新地址

    所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抨击赵学宁的声音骤然提高了。

    可是也就高了那么一点点时间,便很快急转直下。

    在种种因素影响之下,很短的时间内,赵学宁的看法就开始被很多人公开讨论,并且逐渐开始有了认同者。

    不少人认为赵学宁所说的一切是很有道理的,是值得探讨的。

    究其根本,赵学宁是一个强大国家的领袖,有强大的权力和威望,本身还领导着一个共和国,可以说是一个有很大发言权的实践派。

    他的发言自然带着一层光环。

    再有,他是中国人。

    启蒙运动的泰斗伏尔泰十分钟爱中华文明与儒家学说,抛开他的政治观点不说,随着他的作品《中国孤儿》被改编为话剧正式上演,整个欧洲的中国热也被推向了高峰。

    甭管是开明君主派还是三权分立派,对于中国人的看法基本上都是带着一层“光环”的。

    这一时期,欧洲主流思想界对于中国的态度依然是正面高于负面,自马可波罗以来的传统想法依旧没有改变。

    作为一个中国人,还是一个比“满洲人”更加正统的“汉人”,赵学宁显然得到了两层光环的加持。

    两层光环加持之下,他“拳打伏尔泰脚踢孟德斯鸠”的共和集权论得到了人们的认真讨论,并逐渐得到了重视。

    并且在这一时期,随着赵学宁的《共和国》与兰芳的胜利在欧洲的广泛传播,以及兰芳大使陆航不遗余力的宣传,赵学宁所秉持的那一套国家说法也开始得到部分欧洲学者与思想家的认同。

    他们认为赵学宁和兰芳的胜利是中国人对鞑靼人的胜利。

    昭示着一百多年以后,中国人重新夺回了文明的定义和国家的主权,消灭了野蛮且专制的鞑靼政府,古老的文明重新绽放出夺目的光辉。

    野蛮和专制在中国一去不复返,共和与文明即将在中国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这时的中国才是真正的中国,而这一切都归功于赵学宁和他领导下的兰芳政权。

    由于《共和国》中赵学宁坦诚的态度和明确的反思以及敏锐的逻辑思维,很多欧洲学者转变态度,开始研究起了赵学宁这个人,并认真钻研他提出的共和集权论与国民主义思想。

    然后,一发不可收拾。

    双重光环加持之下的赵学宁,很快就成为了欧洲的人气爱豆。

    从1789年9月之后,就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向周围人主动安利赵学宁的学说与他这个人。

    他们开始认为赵学宁是一位伟大的“开明总统”,是一位伟大的东方巨人,是一个手握权力但是却没有被权力的毒沾染内心的纯洁的共和主义者。

    更是一个真正融合贯通了启蒙思想精髓的学问家。

    一部分欧洲学者开始认为伏尔泰和孟德斯鸠的说法各有各的谬误,而赵学宁通过实践提出的共和集权和国民主义才是真正成功的共和体制。

    同时,他们也开始认同赵学宁在书中对美国的论断,开始认为美国的胜利不是启蒙思想的胜利,而是美国自己的胜利。

    美国建成的非王权国家并不能代表共和体制的确立,而是利益和现实的双重压迫下的妥协。

    这种妥协所带来的隐患很快就会把启蒙精神带跑偏,如果不爆发内战决出胜利者以重新理清体制,美国可能会走上一条全新的具有强大扩张性的“帝国主义”道路。

    这实际上宣告了启蒙思想的破产。

    赵学宁的这个“帝国主义”的论述经由陆航的得体翻译,开始在欧洲思想学界传播,也由此,越来越多的欧洲人认为赵学宁领导下的兰芳政权才是真正意义上第一个贯彻了启蒙思想的共和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