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百一十三章 难道还要给他们养老送终不成?(1 / 2)  我戾太子只想被废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章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最新网址:wap.ibiquxs.info
    刘据进城之后再次约法三章,迅速稳定城内群龙无首的秩序。

    与赵破奴的“匈奴军队”不同。

    汉军不愧是仁义之师,在城内非但军纪严明,绝不烧杀抢掠,对于那些没了主人吃不上饭的奴隶,甚至还主动开仓放粮进行接济。

    开的自然是那些姑师国王公贵族的仓,放的自然是大臣望族的粮。

    而剩下来的自然也全归汉军所有,可谓将“借花献佛”用到了极致,还顺便在姑师国民众之间收获了相当不错的口碑,至少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众恐慌的情绪。

    然后,刘据就收到了斥候的回报:

    “燕然山方向三百里外发现匈奴军队,举右日逐王旗,人数在两万人上下!”

    一众将领得知此事,自是立刻来到刘据帐内商议对策,不敢有丝毫大意。

    毕竟这回来的可是匈奴人,战斗力与西域小国的军队不可同日而语,加之还有两万之众。

    要知道,汉军此次虽有三万多兵马出玉门关,但其中三万都是不太堪用的郡国兵,真正的骑兵其实也就数千,而可以称之为精锐的也就是这回刘据统一交给赵破奴的三千骑兵。

    就算如今有了双马镫加持,骑兵的战斗力有所提升,训练也更简单一些,短时间内应该还能凑出几千,数量也依旧与右日逐王的两万骑兵有着不小的差距。

    “殿下,此战对我军十分不利,不如先退回天山缺口,借助地利据守。”

    司马迁率先提出自己的想法,

    “反正姑师国已被我军攻破,王族大臣亦被悉数斩杀,只要我军在匈奴人到来之前,将姑师国人悉数迁入天山缺口,并将姑师国内的物资粮草尽数运走,等匈奴人赶到时,也只能得到一座毫无用处的空城。”

    “司马监军言之有理。”

    其他人闻言纷纷点头称是,王恢还在一旁补充,

    “姑师王城与楼兰王城一样,这里只是一座孤城,稍有不慎便可能陷入重围,城破之后更是难以逃脱。”

    “倒是天山缺口的地形对我军更加有利,至少进可攻退可守,不必有后顾之忧。”

    “而匈奴人拿下一座毫无用处的空城,又难以突破天山缺口扩大战果,如此僵持一些时日便会出现粮草补给的问题,最终必是只能悻悻退去,届时姑师国依旧是我汉军的囊中之物,正是以退为进的良策。”

    说话的过程中,几人还在不断擦拭脸上的汗。

    姑师国太热了,比楼兰国更热。

    此处处于吐鲁番盆地腹地,这地方不只是现在,就算在后世亦是天朝夏季温度最高的地方,同时还是天朝地势最低的地方,比海平面还要低一百多米,著名的火焰山便在这片区域,那才是真正的不毛之地。

    而且这片区域降雨量也极小。

    姑师国的王城交河城之所以能够存在,是因为北部的山脉上积雪融化形成了河流,并在此处形成了一片绿洲。

    交河城的选址也很有意思。

    这座城池建于一处柳叶形的台地上,台地高出周围三十余米,北部山脉上积雪融化流经此处,便分流绕城而下,因此姑师王城才起名为交河城,这条河也因此被称作交河。

    如此奇异的地形。

    给了交河城至少三十余米的天然城墙,城下还有天然的护城河据守,使得交河城天然就是一座固若金汤、难以攻破的城池。

    若非刘据这回将计就计由内而外斩杀姑师王族和贵族大臣,使得姑师国群龙无首。

    汉军想要攻破这座城池,如果不愿付出太大伤亡的话,便只能围而不攻,断绝交河城的来往运输与其拼内力。

    而就算如此,付出的代价也不会小。

    毕竟在这种整个天朝最热的地方驻军围城,就算有一条交河不用考虑水源的问题,运送均需补给也依旧需要极大的损耗,即使是刘彻恐怕也不愿承受这样的代价。

    在见到交河城之前。

    刘据还对历史上赵破奴是否攻破了姑师国心有怀疑。

    而看到交河城之后。

    刘据已经可以确定,赵破奴肯定没有攻破姑师城,最起码一定没有攻破交河城。

    这也是史书中对突袭楼兰的战事记载极为详尽,相关封赏也事事巨细,而对于攻打姑师国却只有“破姑师”三个字,更没有人因此受到封赏的原因。

    八成就是赵破奴、李广利等人到达城下之后。

    见强攻难以取得战果,于是上疏刘彻说明情况,刘彻一来不愿围城拼内力,二来又担心匈奴前来救援,所以决定撤军。

    恰逢姑师国王据守没有补给的孤城,心中也有自己的顾虑,于是派使者议和服软。

    双方一个不想围,一个不想耗,于是就各自使出一招“精神胜利法”,草草结束了这场战争。

    否则要是真动起真格来。

    这场姑师之战,打成李广利首次远征大宛的效果都有可能,至少对于大汉而言,承受的代价和影响一定不容小觑。
最新网址:wap.ibiquxs.info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