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三十二章 朝中论战(2 / 3)  天下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说到这,李隆基忧心忡忡道:“现在已经渐渐到了年底,但河湟战役却始终无进展,朕很担心等打完这一仗,大唐的国库也被耗空了,李相国,朕听说长安米价斗米一百二十文,可是真的?”

    李林甫叹了口气道:“一百二十文只是平均米价,最好的湖州米已经到一百四十文,若朝廷再不平粜米价,恐怕到新年时就会突破斗米二百文,那时极可能会有抢米风潮爆发了。”

    斗米两百文,这是李隆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天宝初年斗米不过十文,这才几年便到两百文了,他沉吟片刻便问张筠道:“张尚书,太仓还有多少存米?”

    张筠从袖中取出一折道:“陛下,太仓存米还有八十万石,臣昨天特地去实地查看,其中有三十万石都是霉烂不堪地陈米,不能食用,实际上只剩下五十万石了,陛下,就这五十万石,也不够陇右战役三个月所用,昨天兵部发来牒文,要求再调米八十万石米到陇右,臣哪有还有粮食运去?”

    “那陕州的存米呢?是否可以调来一部分?”

    “陛下,河东、河南大灾,陕州的存米已经调往二地了。”

    李隆基的眉头重重拧成一个倒八字形,怎么会窘迫到这个程度?这时裴宽站起身道:“陛下,臣有一个办法,可以立即得米百万石。”

    李隆基大喜,急道:“裴爱卿请说。”

    “陛下,关中米并不少,关键是它存在长安各大豪门的私仓之中,如果陛下能出一旨限米令,限制豪门屯米,然后朝廷以平价购米,那时,何愁京中无米?”

    裴宽说完,大同殿里一片寂静,让长安豪门限米,这和前几年的限田令有何区别?谁会买帐?大同殿的气氛变得有些尴尬了,李林甫干笑了一声道:“裴尚书的办法虽然不错,但不太现实,恐怕行不通?”

    “怎么会行不通?”裴宽冷冷道:“豪门私仓遍布关中,仅咸阳县就有二百五十座,哪一座不是存米千石以上?这些私仓都是谁的,李相国应该比我更清楚,此陇右战役到了关键之时,总不能因为军粮不足而兵败吧?还有新年将到,长安城内米价将暴涨的流言四起,前天西市的张家米铺已经被河东饥民所抢,昨天下午西市的糙米价便已突破了一百四十文,到新年时,二百文会止得住吗?这些,李相国难道不比我更清楚吗?”

    李林甫听裴宽揭穿了他的粉饰之言,他老脸不由一红,道:“我并不是说不可以向豪门购米,可购米是需要钱,现在左藏存钱也不过五十万贯,年底要支付俸禄,下个月还要新年大祭,都是要花钱,哪里还有余钱去购粮?”

    “购粮只是说法,钱不够可以暂欠,陇右之战牵动关中安危,唇亡则齿寒,难道豪门们连这一点道理都不明白吗?”

    “好了!”李隆基不高兴地打断了他们的争论,对豪门征米,怎么可能?他拉长脸对李林甫道:“陇右的军粮要保证,长安的米价也降下来,朕不管你用什么办法,新年时长安的米价不能超过二百文,否则朕惟你质问。”

    李林甫无可奈何,只得苦着脸道:“臣遵旨!”

    停一下,李隆基又道:“传朕的旨意到陇右,告诉哥舒翰,朕不想再拖下去了,三个月之内,务必要拿下石堡城,否则王忠嗣就是他的下场!”

    。。。。。。。

    尽管长安米价高昂,但没有会把它和陇右战役联系起来,不仅是长安,整个大唐都在关注这场天宝以来最大的战役,几十年对石堡城的争夺,三度易手,都将在这一场唐蕃大战中落下定论。

    天刚亮时陇右唐军带来的最新战报,短短半天后便迅速传遍了长安城,街头巷尾,酒肆茶楼,都在谈论唐蕃大战的最新进展。

    中午时分,太白酒楼里热闹非常,在二楼的一张桌旁,十几名准备参加天宝八年科举的士子,正聚在一起大声谈论着青海大战。

    “那个安西李庆安听说又立奇功,在青海龙驹岛上大败吐蕃军,杀敌五千人,而自己居然只轻伤十几人,简直不可思议。”

    “姚兄,我不相信,杀敌三千,还自损八百呢!怎么可能不伤士兵,这一定是谣传。”

    “这不是谣传,这是真的,我有最新消息。”

    一名士子笑嘻嘻地走了过来,众人连忙把他拉坐下,七嘴八舌问道:“王兄快说,到底是怎么回事?”

    那姓王的士子,喝了杯酒、又吃了口菜,笑道:“你们的消息都太简单了,我舅舅就在兵部任职,这次陇右送来了两份战报,一份是给圣上的简报,一份是抄给兵部的详报,刚才我见过舅舅了。”

    “你舅父怎么说?”

    “舅父说,李庆安这次在陇右连立两大功,率千人攻破伏俟城,杀敌三千,箭毙吐蕃大将尚息德赞,火烧吐蕃军三十万石军粮,然后又在龙驹岛布火雷阵,火烧吐蕃大军,举手间,一举歼灭五千余人,他们自己只轻伤十五人。”

    众士子皆露出了向望之色,半晌,一名士子悠然叹道:“哎!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渡阴山,这才是男儿大丈夫所为。”

    就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