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七百零六章 楚州异兆(3 / 4)  天下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预示着大唐中兴的开端。

    在长安东市的太白酒楼内,生意格外火爆,人来人往,客人川流不息,在二楼的大堂内也是热闹非常,百余酒客一边喝酒,一边听一名商人讲述自己的经历,众人听得都入神了。

    商人是洛阳人,一年前带一千匹丝绸随商队去信德经商,最近刚刚回来,看他样子是发了大财。

    “你们做梦也想不到啊!我居然在大海上看见了我们大唐王朝的龙旗,简直是不可思议......”

    “海上怎么会有旗帜,是从海里冒出来的吗?”有人插口问道。

    “海上这么大,到底在哪里?”又有人问道。

    “不是!不是!是在麻六甲海峡内,我在船上看到了峡口北侧在筑城,城上就插着我们大唐的龙旗,还有唐军,你们不知道,那一刻,我眼泪都流出来了,真是激动万分啊!”

    “麻六甲海峡在哪里?离我们这里很远吗?”

    “很远,在安南都护府南面,离安南都护府还有千里之遥,那是个非常重要的海峡,我万万没有想到,大唐居然在那里也筑城了。”

    “老天!我们大唐的国土现在到底有多大?”有人惊呼一声,“有万里吗?”

    “何止万里!”

    这名商人大声道:“我们大唐疆域何止万里,东起大海,西到阿姆河,南到麻六甲海峡,北到渤海国......”

    这时,终于有一个知情人打断了他的话,“最北好像还不止渤海国吧!我听说渤海国北面的室韦人也投降了李抱真将军,据说再向北走就是极北冰原了,而且赵王殿下正率领三十万唐军和回纥人争夺草原,相信不久就会有胜利的消息传来。”

    大堂内一下子安静下来,这一个庞大的帝国让所有人都为之炫目,其实心中有点虚荣外,很多人都不太明白,这么大的国土对他们意味着什么?

    “大家听说了楚州出宝一事吗?”有人把话题转到了长安最热门的事件上。

    “听说了,据说是陈朝宝物,叫什么如意十三郎,沉寂了一百多年。”

    一老者长叹道:“这是天降瑞兴啊!宝玉现,圣人出,我们大唐又要出一个安邦定国的太宗皇帝了。”

    “老丈,你说的是赵王殿下吧!”

    老者点点头,“出一明君,兴盛几十年,出一昏君,国衰几十年,大家都跟着倒霉,我现在只希望赵王殿下能长命百岁,让我儿子孙子都能过上几十年的好日子。”

    “我没有别的要求,我只希望赵王殿下能让每斗米价永远不要超过一百文,那我就坚决支持他登基为帝。”

    “赵三,你在说梦话呢!你支持不支持有屁用。”

    “你才懂个屁,天下公道自在民心,那些权贵高官天天粉饰国之盛世,天下太平,那才是自欺欺人,大唐强不强盛在于民心,在于我们这些小民,天下是杆秤,民心就是秤砣,只有我们小民支持,赵王殿下才能坐上江山、坐稳江山,也才能继续坐下去,你懂吗?”

    众人正在争论不休,这时有伙计跑来,先堵住楼梯口,再大喊道:“大家快看外面,有士子游行了!”

    众人顿时兴奋起来,纷纷向窗子边跑去,有想下楼去看,却被伙计堵住了,众人只得挤到窗子边去,只见一支浩浩荡荡的游行队伍正向东市这边走来,打着大旗,拉着横幅,国子监下面的七座学府,国子、太学、广文、四门、律、书、算等等各府学子都参加了游行,有超过十万名士子。

    这就是张筠的策划了,他是大唐的文坛领袖,国子监祭酒韩择木是他所举荐,他可以发动大唐的文人来为李庆安造势。

    十万名士子上街游行,国子监祭酒韩择木走在最前面,他身后跟着数百名博士助教,在浩浩荡荡的队伍中打着各种各样的旗帜和标语: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支持北伐,踏破突厥!’

    ‘支持赵王登基,大唐中兴!’

    ‘投笔从戎,报效国家!’

    ......

    年轻人的热血和激情,年轻人对国家兴盛的渴望,年轻人对大唐中兴的向往,此时都写在一张张充满了热情和期盼的脸上。

    他们是从内心深处支持李庆安成为大唐的皇帝,这是一个小兵的传奇,从一个戍堡小兵一步步成为挽救大唐危亡的柱梁,这是每一个寒门士子的梦想。

    十万士子将用一天的时间游行全城,让每一个人都能体会到他们对李庆安的支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们互相传递着签名册,用墨笔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士子们的大游行引来了万人空巷,近百万长安的民众夹道欢迎,热烈鼓掌,为年轻的学子们喝彩,甚至越来越多的大唐士民也被士子们的热情感染,加入到游行队伍中来。

    一直走到黄昏时分,二十万士子和长安军民终于走到了终点,长安朱雀门,七名士子代表将重达百斤的几十本签名册交给了在这里等候多时的大唐七名相国,表达了他们支持李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