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七章(4 / 11)  大明王朝1566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把桑苗插下去。成了这个事,大人也不要在浙江待了。我请杨公公跟宫里说一声,调大人回京,或是调任外省。”

    高翰文立刻凝肃了:“沈先生的意思是让我同意巡抚衙门的议案,让灾民十石一亩八石一亩把田卖了?”

    沈一石:“箭在弦上,不按这个议案,改稻为桑今年就万难施行。到时候,朝廷第一个追问的就是大人。”

    “如果那样,朝廷也不要我来了。”高翰文的态度立刻由激动变成了激昂,“高某在朝廷提出了‘以改兼赈,两难自解’的奏议,其意就是为了上解国难,下疏民困。多谢先生担着干系把内情告诉了我,但倘若我知道了内情便一任数十万灾民明年失了生计,则高某把自己的前程也看得太重了。”

    沈一石:“我说一句话,请大人先行恕罪。”

    高翰文:“请说。”

    沈一石:“说轻一点,大人这是不解实情。说重一点,大人这是书生之见。”

    高翰文的脸色果然有些难看了:“何谓书生之见?”

    沈一石:“大人只知道百姓卖了田明年便没了生计,为什么不想想,丝绸大户买了那么多田,一年要产那么多丝,靠谁去种?靠谁去织?”

    高翰文望着他。

    沈一石:“就像现在许多无田的百姓,都是靠租大户的田种,哪里就饿死人了?同样,稻田改成了桑田,也要人种,还要人采,更要人去养蚕缫丝,最后还得要许多人去织成丝绸。大人想想,今年的灾民把自耕的稻田卖了,明年无非是受雇于大户田主,去种桑养蚕。人不死,粮不断。我大明朝也不会眼睁睁看着子民百姓因没了自己的田就一个个都饿死。”

    高翰文沉思了,少顷又抬起了头:“照沈先生这样说,明年那些买了田的丝绸大户都会雇用今年卖田的灾民?”

    沈一石:“大户自己也不会种田,不雇人那么多桑田谁去种?”

    高翰文:“也会像租种稻田那样跟雇农四六分成?”

    这一问把沈一石问住了。

    高翰文接着说道:“无田的人多了,都争着租田耕种,田主倘若提高租赋,三七,二八,甚至一九,百姓租是不租,种是不种?”

    沈一石叹了一声:“大人问得如此仔细,在下也就无话可答了。自古就是不动的百姓流水的官。如果大明朝的官都是大人这般心思,这些话我们都不用说了。”

    高翰文:“不管怎样,有幸结识了沈先生,他日没有了公事牵缠,我倒真愿意与先生推谈琴理。至于刚才先生跟我说的这些宫里的事,我会好好去想,不会告诉任何人。”说到这里便站了起来。

    沈一石一笑:“照大人这样说我们明天开始也就不能再来往了。现在是酉时,大人能不能为在下耽误半个时辰?”

    高翰文似乎明白他要提什么,略想了想,还是问道:“沈先生要我做什么?”

    沈一石:“请大人为舍侄女指点一下中那个错处。”

    高翰文眼望沈一石,心里其实已经答应了,却仍有些犹豫。

    沈一石:“就半个时辰,悟与不悟,是她的缘分了。”

    高翰文把目光望向了窗外的天色:“高情雅致,沈先生真会难为人哪。”

    这便是答应了,沈一石赶紧深深一揖:“多谢大人。”

    沈一石领着高翰文再次走进琴房,芸娘这时已经不在“琴台”上,而是盈盈地站在屋子的中间,脚下摆着一个绣锦蒲团。

    沈一石:“也不知是我的面子还是你的福分,拜师吧。”

    芸娘在蒲团前慢慢跪下,拜了下去。

    高翰文倒有些慌乱了:“不敢,快请起来……”

    芸娘还是拜完了三拜,这才又轻轻站了起来,低头候在那里。

    沈一石这时竟也静默在那里,少顷才说道:“只有半个时辰,请大人先弹一遍,然后给你指点错处,你要用心领会。经高大人指点以后,我的那点琴艺便教不了你了。”

    弦外之音恩断义绝!在高翰文听来是“琴艺”,在芸娘听来当然是指“情意”,但以沈一石之清高自负,这时竟搬来个让任何才女都可能一见倾心的才子让自己眼睁睁将人家毁了,这份怨毒,局外人如何能够理会?

    “知道了。”芸娘那一声轻声应答,喉头竟有些喑咽。

    沈一石倏地向她望去。

    芸娘的眼也顶着向沈一石望去。

    高翰文似乎感觉到了什么,转望向沈一石。

    沈一石的目光立刻柔和了:“赶紧吧。我就在门外洗耳聆听。”说着走出门去,把门带上了。

    ——琴声从琴房那边遥遥传来。

    沈一石坐在账房里,两眼睁得好大,眼神却显然不在眼眶里,像是随着传来的琴声天上地下日月星辰八极神游!

    琴声弹到了极细处,像是从昊天深处传来的一丝天籁!

    沈一石屏住了呼吸,侧耳凝听。突然,他眉头一皱。

    门外传来了一阵零碎的脚步声。

    看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