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五十二章 乡试(2 / 3)  奋斗在晚明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刘惟宁神色一黯,拱了拱手道。

    科举之事,本就是置讳莫深的,若有十足的证据还好,没有证据只会被人抓住凶猛的攻讦。

    “不这些了,今日有幸结识崔兄、赵兄、钱兄,当浮一大白!”

    宁修举起酒杯放声笑道。

    “来,满饮此杯!”

    “今日当大醉!”

    乡试最后一场考的是策论。

    所谓策论便是考官根据时政出一道题目,考生自由发挥作文。

    相较于四书经义,策论的开放性极大,最容易体现考生的思想性。

    像殿试就是只考策论,由子亲自出题,考生在大殿丹陛下作答。

    但在乡试中,策论却是最后一场考的,显得有些无关轻重。

    在此之前,同考官们便开始了阅卷工作,重点自然放在了四书经试上。

    四书还好,都是必答题。经试是要根据考生选取本经而分别批阅的。

    同考官们会将卷子先阅览一遍,给出批荐,再把卷子呈递给主考官,由主考官复批。

    通常而言主考官都会尊重同考官的意见,但有时也会重新写下批语。

    此时,提学官仇英便和本次乡试的主考官赵明和一起讨论一篇文章。

    作为朝廷委派的湖广乡试主考官,赵明和是绝对够格的。

    首先赵明和是庶吉士出身,散馆后又留任翰林院,苦熬资历熬到了侍讲学士。

    别看这只是个从五品的官职,但在翰林院已经是仅次于翰林学士的存在,与侍读学士平起平坐。

    再,翰林院的官职是不可以用寻常衙门来比较的。

    翰林院中任职的都是清流,都是简在帝心的储备官员,将来是有机会改任东宫讲官或者直接入阁参与机务从而平步青云的。赵明和外放到湖广充任乡试主考官从某种意义上讲便是熬资历,为将来升迁做好准备。

    而身为湖广学政官的仇英只是副主考,无论是官职还是前景都不如这位京师来的贵人,自然要陪着万分心,心侍奉着。

    “赵侍讲且看看这篇文章,下官以为其文中正,言之有物,是本科乡试中为数不多的佳文。”

    赵明和接过文章,轻嗯了一声。

    他对仇英的态度很满意。仇英没有称呼他主考官,而是以翰林院的官衔相称,明显是懂规矩的。

    莫这区区乡试主考官,便是六部郎官都比不了翰林院的一个侍讲学士。

    赵明和展开来看,只看到第一句便吃了一惊。

    “齐王有服下之心,亦不自知其难矣。夫齐地而止一,已非必胜之势也,而乃欲服八,抑何视海内耶?”

    这开篇就很惊艳嘛。

    赵明和一边捋着下颌短髯,一边点评道:“此子倒是十分懂得抓题眼,这个开篇可谓犀利。”

    赵明和是庶吉士出身,文章功底自然是没的的,能得他如此夸耀证明这文章确实有过人之处。

    仇英淡淡笑道:“赵侍讲不妨接着看下去。”

    赵明和微微颌首,便继续读来:“今夫形势之,似不足以量王者,顾未有不自量而轻量下也;乃有治未治乎王者,而几欲挟其区区之地,谓斯世可自我而定,其亦未审乎下之势,而狡焉思逞者也”

    他沉默良久,喜上眉梢道:“妙哉,妙哉!这展开也十分之自然,让人丝毫挑不出毛病来。本朝能作出如此文章的不出十个。”

    罢他又觉得似乎有欠妥当,便改称道:“不超百个。”

    其实他心中却已认定,这篇文章绝对可以跻身本朝前十了。

    “要下官,这篇文章的精髓还在最后。”

    仇英不动声色的道。

    赵明和却也不急,按照顺序读了下去。只不过读到结尾的时候他更用了几分心思。

    “噫八其果服于一耶,一其可服八耶?欲远交以服之,既苦币赋之不支;欲近攻以服之,又恐军威之或顿;欲一举而服之,彼或合从以相抗;欲徐图而分之,彼且兵以相迎,较诸以邹敌楚将勿同乎?”

    科举文章讲究八股,每一行每一字都是有严格要求的。在如此严格的制式要求下,还能够做到言之有物是一件很难得的事情。

    赵明和本人是非常反感空有华丽辞藻却空洞无物的文章的,在他看来这根本就不是文章。

    偏偏此次乡试他已经见识到了太多这样的文章。

    照理,湖广是仅次于南直隶、浙江、江西的第四科举大省,生员的素质竟然如此之差,着实让人惊讶。

    偶有几篇不错的文章,也是矮子里面拔将军,跟赵明和的期望相去甚远。

    心想着要点选作出这样水准文章的人为魁首赵明和便一阵郁闷。要知道这些文章考试后都是会公布的,名次靠前的还会被印成时文选集。

    到时看到选集文章的士子会作何感想?怕是会心生中举文章不过尔尔的想法吧?

    好在让他发现了这篇文章。莫是湖广乡试,便是把这篇文章拿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