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成都篇 第一百六十七章 吐蕃问题(2 / 3)  幻之盛唐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族的代表,因此这位舅相掌权后,颁布的第一道政令,就是借口社会上出现的不详之兆,皆由信奉佛教所致。下令只准吐蕃人信苯教,不准信佛教,违者财产充公,流放远方,并且驱逐佛教僧侣,改大昭寺为屠宰场,将文成公主带往吐蕃的释迦牟尼像埋于地下,开始推行毁灭佛教之法。史称“马向毁佛运动”

    但实际吐蕃由许多被征服的部族国家所构成,许多外缘民族,如苏毗、东女、党项、羊同都与释教、佛门有着千丝万缕的干系。据我说知,这位舅相的禁佛令,已经引起了吐蕃社会个阶层的动荡和混乱,甚至一些边缘部族开始离心的倾向。这也给我向吐蕃的渗透提供了相当的便利

    .i玄宗老皇帝。

    历史上吐蕃王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是将内部矛盾外引,发倾国之力,大举进攻唐朝因平乱而兵力空虚的河陇之地;用胜利和武功来团结臣民,用战利品和土地来安抚和平服不满的新老贵族、领主。就是这位好外甥,在大唐内战最紧要的时刻,给予了西北朝廷背后狠狠一刀,待到在平乱中筋疲力尽的大唐王朝回过身来时,连扶风都变成对吐蕃的战争前线。可以说就在吐蕃的威胁下,不得不对放弃残余的藩镇势力清剿,采取姑息妥协的政策,留下了诸多隐患。

    结果内忧外患之下,连续数朝皇帝都没能收复河西之地,甚至一度被吐蕃人打到长安,上演了一幕拥立皇帝闹剧。史称,西北之地,千里沦腥,汉家尽胡服。

    但现下的大唐时局势还未象历史上那么糟糕,西北朝廷的实力还算完好,因此西北那位皇帝岳父,还可以有余地的留了足够的兵马,防患吐蕃一线,只调回了一些攻打吐蕃的卫、部队,于是就轮到吐蕃人郁闷了。战争得不到的东西,就改从另一个方向下手。

    历史上这位赤松德赞不是什么省油的灯,史称英主的人物。在位时间很长,剪除外戚,统一国政,兴密教,抑苯教、驱显教(汉地佛教)。吞并河陇,攻略安西、北庭,将吐蕃地疆域推进到与大食相临,一生波澜壮阔,史称“太阳雄狮王”的雄主。

    不过此时的他,太年轻了,既无威望,也无强势的心腹和足够分量的班底。因为血统的缘故,内四族的大臣们并不看好他,只是当初他是赞普生前指定最近的继承人。

    因为,按照吐蕃地传统,吐蕃的婚姻家庭完全以男性为中心,存在着强烈的门第差别。婚姻皆在相同或相近门第间进行,同王室悉补野氏通婚者仅限于韦氏、没庐氏等少数最显赫的家族,继承的王子例如江达央出身的噶尔家族虽数世为相,却并非高门,故始终末获与王族联姻地殊荣,且有嫡庶妻妾之分,等级非常严格。而先后和亲文成、金城两位公主,也只是作为赞普的从妻而已。

    因此赤松德赞,有意效法松赞干布时事,想血缘上的舅家大唐皇帝求助。通过和亲,借外力牵制内势。

    而这位江达央。作为逻些会盟中,宗贵留在王庭的伴当(变相的质子)。乃是赤松德赞自小的玩拌,担负了正使之外,求取外援的秘密任务。

    除了大力吹捧舅甥亲谊“和同为一家”,许了许多什么“社稷叶同如一”,“各守本境,互不侵扰”,“烟尘不扬”,“乡土俱安”“永世睦好”的空头支票外。甚至还表达了愿意出兵助唐朝平乱“愿解舅家忧”的意愿。当然我估计他想籍以乱中取利,乃至把潜在一些绊脚石。借机踢的远远之类,最大利益化地倾向。

    不过这种让曾经的敌国军队肆虐国土地行为,是那位自诩文治武功,行大治而晚少亏的老皇帝,在有生之年,不愿意再增加地污点,因此基本是没指望了。

    不过显然老皇帝也不是什么省油的灯,吐蕃现在局势,什么主少国疑,主弱辅强,权臣专政,足够这一朝君臣有发挥联想和方略的空间了,这个便宜远房外甥,究竟可以挖掘出多少的价值。再加上有我在旁边,旁敲侧击的揭一揭老底,这位年少赤松德的英主之路,显然不大好走了。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唯一的牺牲,就是哪家宗室地女儿了,这些一出生就含着金钥匙的宗室,国家锦衣玉食优养地代价,现在轮到她们为国家献身了。

    当然说到这里,就要讲讲唐朝的和亲制度,与多数朝代为了换取边疆安宁的被动和亲不同,唐朝的和亲多数时候是在国家优势的情况下,主动提出和亲的,为的只是换取政治上一个大义,也就是是将来这些部族、国家之类的发生动乱时,一个及时介入的正当理由和名分,比如出兵扶持一个血缘上更接近中原或者更倾向唐朝继承人,或者以保护公主为名,介入调停,或者在首领死亡的情况下,打着为女婿、外甥报仇的旗帜,大举攻打敌对的势力,拉拢亲近的派系,维持一个对大唐有利的环境。

    当然了万一继承人都死光了,没有一个服众的的,那也没有关系,大唐可以打着舅家的名分,以强势接受那些女婿、外甥们留下的部族、人口、土地之类的遗产,把其他亲属接到长安,学那位“乐不思蜀”的刘阿斗同学一般优养起来,把你的百姓变成大唐的百姓,你的将领变成大唐的忠犬,于是大唐开国一百多年,疆域越打越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